中新社太原12月17日電 (劉小紅)2022中國非遺面食大會正在進行。中國面食界數名“大咖”17日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方式,在中國非遺面食發展傳承峰會上,共同探討中國非遺面食發展傳承之路。
美團華北區公共事務總監楊建偉表示,2020年至2021年進入TOP200的熱門面食品類有蘭州拉面、餃子、重慶小面、杭州小籠包、牛肉面等。2021年,“面食類”相關關鍵詞的搜索量較2020年整體增幅為11%。
“近3年,面食類門店總量持續增加,連鎖品牌商戶數(3家及以上)逐年增加。”楊建偉認為,非遺面食走出去的基礎是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從非遺手藝到產業化發展,守正與創新是非遺傳承人需要平衡的課題。
今年被授予“中國年饃之鄉”的山西霍州,賦予年饃獨特的文化內涵。“作為非遺的霍州年饃,是霍州乃至山西的特殊文化符號。”霍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史澎介紹,目前,霍州從事年饃生產加工的作坊、企業有120家,2021年年饃產量1200萬公斤,產值近億元人民幣。
在中國餐飲市場,面食類別繁多,品牌林立,如山西刀削面、蘭州牛肉面等,不僅門店遍布中國多個省份,更因獨特的東方風味享譽海外。
當天,中國面食行業非遺項目代表圍繞非遺面食產業化發展路徑與實踐進行經驗分享。
在中國8個省份擁有130余家分店的山西順溜削面董事長鄭宇,在活動現場分享了“順溜”17年的發展史。“過去三年,讓我堅信順溜未來的發展方向,通過快速產業化、連鎖化、標準化,實現規模化和品牌化。”
由一碗面延伸發展到品牌培育、連鎖經營、科研開發、技術培訓、生產加工為一體的蘭州牛肉面產業,快速開拓市場。蘭州牛肉面第四代傳人馬文斌說:“蘭州牛肉面正在實現線上拓展與線下實體經濟、歷史傳承與開拓創新、特色美食與文化旅游相融合。”
陜西春發芽董事長楊忠良認為,對于非遺面食企業來講,堅守傳統的制作工藝與烹飪技法,保持傳統面食文化特色與品質,是走向產業化發展道路的必經之路。(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上一篇
下一篇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近年來,瞻淇魚燈非遺傳承人在保留傳統魚燈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革新,同時延伸出數款供游客賞玩的新式燈籠。隨著魚燈知名度擴大,魚燈研學游、魚燈展演等業態不斷豐富。如今,魚燈已成為瞻淇村的一張靚麗名片,這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煥發著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