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日結伴攜酒選勝登高,士人賦詩,兒童放紙鳶較高下,或懸藤弓其上,風激之鳴,響徹云霄。”這是清朝道光年間出版的《陽江縣志》記載的史料。由此可見,陽江的風箏文化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仍有一群陽江風箏文化的傳承人,為推廣陽江風箏不懈努力。出生于1995年的梁淑嫻就是其中一員,身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江風箏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她出生于陽江一個風箏世家,她希望和她的祖輩們一樣,努力讓陽江風箏發揚光大。
羊城晚報:您是怎么走上傳承風箏文化這條道路的?
梁淑嫻:我走上這條道路主要是受到了家庭和陽江這座城市的影響。我的爺爺、父親都是陽江風箏文化的省級傳承人,他們都非常熱愛風箏,并為之奮斗了一生。我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受他們的影響,自然希望繼承他們的衣缽,將陽江的風箏文化發揚光大。另外,風箏在陽江有很好的群眾基礎,每逢重陽節,大家都會登高、放風箏,祈求風調雨順、幸福安康,我自小受到家庭和城市氛圍的影響,長大后從事風箏行業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陽江風箏文化傳承人梁淑嫻
羊城晚報:您為什么喜歡風箏,您覺得風箏運動的精髓在哪里?
梁淑嫻:在陽江,風箏是一項深入人心的傳統文化,我記得小時候每家每戶都自己制作風箏,這樣的傳統非常吸引我。陽江的風箏有自己獨特的特點,繪畫非常精致,當我自己親手做好一個風箏并把它放上高空時,一種難名的成就感就會涌上心頭。我非常享受風箏帶給我的“自由感”,這也是我認為風箏文化的精髓,當風箏在天空高飛的時候,我整個人都感到非常自由,就像自己在空中翱翔。
羊城晚報:您希望陽江風箏在未來得到怎樣的發展,如何將陽江風箏發揚光大?
梁淑嫻:陽江風箏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像“靈芝風箏”是世界十絕風箏之一,“扎、糊、繪、放”四藝賦予了陽江風箏獨特的靈魂,我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加入我們的隊伍,將陽江風箏展現給世界。我們現在致力于陽江風箏進校園活動,在學校里開設了陽江風箏制作的興趣班,同時我們也制作了相關的文創產品,讓青少年更愿意接觸陽江風箏。另外,我希望陽江風箏在未來能形成產業化,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羊城晚報:作為土生土長的陽江人,您對于十五運會來到陽江的感受?
梁淑嫻:非常高興陽江能承辦十五運會的相關比賽,這將吸引眾多運動員和游客來到陽江,他們可以感受陽江的美景和風箏文化。在賽場周邊,我們布置了展示陽江風箏的非遺傳承攤位,安排了風箏表演,十五運會的到來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陽江,讓大家意識到陽江除了有美麗的大海和沙灘,還有極具特色的陽江風箏。
由此可見,陽江的風箏文化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仍有一群陽江風箏文化的傳承人,為推廣陽江風箏不懈努力。我的爺爺、父親都是陽江風箏文化的省級傳承人,他們都非常熱愛風箏,并為之奮斗了一生。我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受他們的影響,自然希望繼承他們的衣
風箏起源于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制造的中國風箏問世后,很快被用于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于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休閑娛樂的玩具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概括風箏非遺傳承;風箏最早的造型是用絹
2傳承項目曹氏風箏工藝孔令民 孔令民風箏非遺傳承人,男風箏非遺傳承人,曹氏風箏第二代傳人出身世家,爺爺是清政府陜甘督辦,父親熟讀四書五經,而風箏非遺傳承人他中學沒畢業就挑起家庭的經濟重擔偶然的機 遇,他的父親抄寫風箏非遺傳承人了曹雪芹風箏圖
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風箏非遺,受其熏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濰坊風箏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