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安徽合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獲悉,日前,2021年合肥市非遺數字化平臺建設招標工作完成,這意味著我市非遺數字化平臺建設邁出關鍵一步。據了解,該項目重點開展合肥市非遺項目數字化轉化和數字化傳播工作,項目的創新應用將大大促進數字化非遺創意產品的研制,最大程度地讓社會大眾共享非遺保護成果。
在數字化轉化方面,該項目將借助三維掃描、數據融合、三維建模、三維注冊等技術對合肥文化館中展示的主要非遺項目信息進行數字化整理,包括項目起源發展、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傳承技藝、創新演繹等,從而形成與數字化轉化初步建設相應的非遺數據庫。
在數字化傳播方面,該項目將借助擴展現實技術為社會大眾提供基于智能終端的文化獲取服務,一方面非遺保護中心可以通過項目研制的“AR合肥非遺”軟件打造適用于互聯網展示傳播的軟件平臺,服務非遺傳習基地、傳承人、教育傳習基地,服務“七進”活動,積極推動非遺傳承傳播;另一方面完善非遺展示場館的數字化展示能力,參觀者利用手機攝像頭“掃一掃”就可以體驗以圖文、聲像、動漫、游戲、三維等表現手法制作的沉浸式非遺數字化展示內容,并借助人機交互技術使參觀者可以通過智能終端與“活起來”的非遺進行互動、參與體驗游戲。
此外,該項目通過基于擴展現實技術的合肥非遺展示傳播平臺建設技術研究,創新非遺數字化資源庫建設,用圖文聲像、動漫、AR、VR、體感、游戲等多媒體、浸入式方式呈現非遺瑰寶,提高非遺的傳播性和公眾接受度,更好地提高公民文化素養、傳承徽文化。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8月7日晚,清遠市清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變身“千年茶室”,30余名身著月白茶服的青年齊聚“滿FUN夜校”,開啟了一場解碼省級非遺筆架茶的沉浸式之旅。而“行茶十試”品飲儀式的演繹,則讓理論中的文化內涵具象化。贈送的非遺茶具禮盒,將“現場體驗
尋美云南”非遺傳承和鄉村女性賦能項目,探索“全鏈條”賦能與“非遺+”等創新模式,支持非遺產業可持續與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女性在更廣闊的非遺舞臺展現文化自信。
2025年7月15日,面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最后期限,韓國交出的30頁答辯材料根本堵不住剽竊的窟窿。導火索是中國甩出的137項鐵證,把韓國五項非遺項目的老底扒了個干凈。這事再次證明,文化主權不能靠偷,扎扎實實搞傳承才是正道。老祖宗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