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曹靜怡)日前,第九批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這批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47項。其中,婺城共有6個項目,涉及傳統技藝、民俗兩個類別,分別是張大酥傳統糕點制作技藝、大漆髤飾技藝、金華冷淘制作技藝、金華酸茶制作技藝,以及金華烏飯習俗、金華兩頭烏年豬習俗。
傳統技藝類
張大酥傳統糕點制作技藝流傳于民國初年,至今已有110余年歷史。金華糕點制作師傅江桂聲遵循藥食同源傳統,將傳統糕點制作技藝與葛洪道家養生理念相結合,推出品質高端的黃精養生糕點,不僅豐富了金華傳統糕點的品種,更提升了其養生保健價值,使這一傳統技藝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大漆髤飾技藝是一種以天然生漆為主要飾料的傳統工藝,主要用于裝飾和保護各種器物。大漆髤飾技藝包括髹涂、描金、填漆、螺鈿、金屬鑲嵌、百寶嵌、金銀平脫、堆飾、刻劃、錐畫、戕金、雕鏤、雕漆、剔紅、剔彩、堆紅、斑漆、平漆、犀皮等。該技藝與百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其主要應用于竹木各類家具、傳統建筑木質構建以及金繕、鑲嵌類藝術品,起到牢固、美觀的作用。此外,該技藝在陶瓷修繕、鑲嵌等領域也有著重要的地位。
金華酸茶起源于宋朝,古法技藝隨劉氏祖輩遷居傳入婺城。如今,金華酸茶基地依托婺城區塔石鄉獨特的生態環境,每一道工序嚴格遵循古法,精益求精。酸茶采摘高山野放性生長茶葉為原料,遵循粗放性生長,粗放性管理,回歸自然為理念。在包括采茶、晾曬、蒸青、揉捻等初制工序后,進入無氧發酵,茶葉裝入毛竹筒,封棕葉,深埋地下10個月,嚴苛的密封工藝確保菌群自然轉化,激發獨特的營養價值與風味。經發酵完成后,取出曬干、篩分、揀剔等精制工序,最終形成“越陳越香”的特質。
金華冷淘制作技藝繼承金華民間傳承數百年的制作技藝,共分為潤米、磨粉、和粉、蒸粉、擠絲、剪切、保溫、松絲、晾曬、捆扎包裝十個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世代匠人的智慧和經驗,是金華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傳統美食瑰寶。
民俗類
金華烏飯習俗主要流傳于金華八縣市,并集中在婺城區傳承,自婺城區瑯琊鎮水竹蓬村紀念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開始,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由于項目的持續創新發展,近年來,金華烏飯習俗在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均有傳承,并推出適應時代需求的新產品,深受民眾喜愛。
金華“兩頭烏”豬又稱金華豬,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金華兩頭烏年豬習俗始于唐宋農耕社會的物質需求,成于明清宗族文化的禮制規范,興于當代非遺保護的文化自覺。其歷史淵源不僅體現在豬肉分配、祭祀儀軌等表象,更深刻反映了金華人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對社會倫理的堅守,以及對地域身份的認同。從民間技藝到一項非遺名錄,這項習俗濃縮了千年農耕文明的生存智慧,成為讀懂金華鄉土社會的一把鑰匙。
下一篇
沒有了
曹靜怡)日前,第九批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這批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47項。如今,金華酸茶基地依托婺城區塔石鄉獨特的生態環境,每一道工序嚴格遵循古法,精益求精。從民間技藝到一項非遺名錄,這項習俗濃縮了千年農耕文明的生存智
竹麻號子 竹麻號子是一種流傳于四川省成都市的漢族民歌金華非遺美食,屬于當地造紙工人在打竹麻時所唱的一種勞動號子金華非遺美食,主要流行于成都所轄邛崍境內平樂鎮的金華村金雞溝金河村楊灣同樂村的蘆溝以及花楸村等地竹麻號子唱腔原始金華非遺美食;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