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鐵軍創作的冬奧吉祥物泥塑作品趙陽攝
中新網寧波1月28日電(李典李潔)冰墩墩、雪容融……只見捏泥人指間飛舞,不一會兒,栩栩如生的冬奧泥塑小人兒便有模有樣。
泥塑,用黏土塑制成各種生動形象,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2006年,泥塑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一塊泥土開始,經手藝人捏制,既可是街頭巷尾的兒童玩具,也可是精致華麗的雕刻禮品。眼下,北京冬奧會臨近,在浙江寧波鎮海,南派泥塑第五代傳承人黃鐵軍便用一組冬奧吉祥物的泥塑,為奧運盛事助威。
一團彩色的面團,在黃鐵軍的十指之中幾經揉、搓、擠、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刻、劃、塑,頃刻之間,惟妙惟肖的冰墩墩和雪容融便脫手而出。
虎年“捏”虎趙陽攝
“當冰雪奧運遇到非遺藝術,我們民間手藝人也想用自己的專長所愛,記錄下這些瞬間和故事?!秉S鐵軍說。
“我專注泥塑技藝快有20年了,泥塑已經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002年,還是一名衛國戍邊海軍的黃鐵軍結緣了泥塑,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為了達到泥塑的更高境界,黃鐵軍到各地“拜師學藝”,求教現代人物肖像制作技法。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泥塑、面塑水平與日俱增,作品愈發成熟,黃鐵軍也因為泥塑技藝,成了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一張“名片”。
2017年,黃鐵軍隨“一帶一路”中國海軍遠洋訪問編隊先后到菲律賓、巴基斯坦、伊朗、希臘、沙特、意大利、土耳其等20多個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并到出訪國幼兒園、小學、華文學校、孔子學院進行泥塑、面塑授課,讓世界各國青少年及民眾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
黃鐵軍教小朋友創作泥塑趙陽攝
退役后的黃鐵軍放棄了“鐵飯碗”,留在鎮海專心研究泥塑。一線抗疫者、神舟十三號航天員、民間表演藝術家……近年來,除了從文學作品中獲得創作靈感,黃鐵軍還將題材對準了現實生活,“生活中的人們用自己的行動創作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他們帶來太多感動,鼓舞著我們勇敢前行。”
如今,黃鐵軍是鎮海多個中小學、高校非遺課堂的老師。“泥塑‘捏’出了我的幸福生活,我也在志愿為小朋友、留學生傳授泥塑技藝,讓這門傳統技藝傳承下去、走出國門?!秉S鐵軍說。(完)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