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通訊員 姜明菁 梁佳君
“奶奶繡的虎頭鞋真好看。”
“睡覺蓋的蠶絲被,是這么做出來的呀。”
“這是我做的糕點,甜甜糯糯好吃!”
獻禮大運河申遺成功8周年,第二屆“臨平非遺季”暨臨平區“非遺美育工程”7月4日在臨平區體育中心拉開序幕。
現場,來自杭州臨平一小的孩子們興致勃勃體驗著本土非遺的魅力。
種桑養蠶、繅絲染色,織造絲綢,刺繡服飾,絲不僅是柔軟的動物蛋白,更能變換為豐富多彩的物品為我所用。
繭子、織布機、如意盤扣、虎頭鞋、宋代服飾、旗袍嫁衣等展品,讓孩子們更加直觀地感受了傳統手工藝作品的魅力。
展覽現場,清水絲綿制作技藝傳承人活態展示了“扯小兜,撐大兜”,還原老一輩人是如何制作絲綿的。孩子們駐足許久,“這個綿兜原來是這樣撐起來的”。
現場還能體驗傳統茶食制作技藝,孩子們動手揉糕團,用模具壓制糕餅上的紋飾,將櫻花味、抹茶味和綠豆味的糕團揉在一起,壓制出漸變色的糕點,又好看又好吃。
活動主辦方臨平區文廣旅體局負責人說:“臨平區內有近三分之一的非遺項目與蠶桑絲織相關,展覽以孕育在大運河畔,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蠶絲織造技藝(清水絲綿制作技藝)’為核心,輻射大運河臨平沿線蠶桑絲織類非遺項目,多維度展現非遺連接當代生活,螺旋而上的勃勃生機。”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場,臨平區文廣旅體局聯合區校地辦、區教育局發布臨平區“非遺美育工程”,包含非遺特色課程建設行動、非遺校外實踐教育行動、非遺人才培養行動、非遺陣地建設行動、非遺進校園行動、非遺導師賦能行動、非遺普及推廣行動等七大行動。
“近年來,我們文旅部門和教育部門一起,致力于中小學美育教育。比如,臨平一小的孩子每周開展一節非遺剪紙課程,臨平一中的孩子每周一節滾燈表演課程,還組團去國外參加過演出。”臨平文旅相關負責人介紹。
小時新聞記者了解到,本次“絲之生息”展覽將延續至7月15日,在此期間還將結合展覽開展“非遺美育工程課外實踐課堂”,由傳承人每日開設親子課堂剪紙、皮影、扎染、糕餅制作、陶藝制作、盤扣制作……項目多多,均可免費報名參與。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孩子們爭相舉手,在皮影短片預熱下,一場非遺文化傳承課正悄然展開,這是近日在湖北大學文學院推普實踐團隊的皮影非遺課堂上的生動一幕。孩子們展示皮影孩子們觀看《皮影的起源》孩子們獨自創作屬于自己的小皮影孩子們舉著作品展示時,古老皮影戲仿佛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