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先龍是東庠“欹頭”媽祖文化的傳承人之一。那么,東風村的媽祖文化因何而起?幾年前,吳金泰在其編寫的《問答平潭》中就記錄過“欹頭”媽祖的傳說。隨著平潭不斷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東風村天后宮成為推動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站。臺胞林巧英多年來都有參
再看豫章刻瓷墻面展覽架上擺滿的作品,有的圖案形似剪紙,有的如素描畫般細膩,還有的刻出了中國山水畫的朦朧,可謂風格迥異,氣象萬千。刻瓷,被稱為瓷器上的丹青,是一項集繪畫、書法、刻鏤于一身,融筆、墨、色、刀為一體的傳統藝術。
蘭玉希望,傳承母親的傳統技術與手藝,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探索非遺的現代表達。除了探索蘇繡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和發展,蘭玉還將堆錦、絨花等非遺技藝,也融入時裝藝術作品。”蘭玉希望每一件作品,都如同一幅畫卷,既保留非遺的神韻,又充滿設計的創新。
廣東的陽江風箏是“南鷂”中最具代表性的風箏,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嶺南文化代表之一。在風箏文化氛圍濃厚的陽江沙扒鎮,民間就有不少的風箏制作高手,他們通過純手工制作風箏,為陽江風箏這個特色文化增色添彩。梁世官,陽
圖為中國國際時裝周丁非品牌時裝發布會,許之豐攝影。2023年3月27日,中國國際時裝周一場丁非時裝發布。將蘇繡、盤扣、蘇羅、掐絲琺瑯、點翠等中國傳統工藝運用在服裝與飾品設計上,以襯托東方女性獨有的優雅細膩。將傳統文化與今天的現代生活融合,創
非遺在數字化技術的幫助下,在二進制的世界里有了新的模樣,歲月沉淀的文化遺產有了更多的觀眾,玲瓏壹壹也成為了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溝通者。你可能會好奇玲瓏壹壹的形象為什么是只小松鼠?地球上最后的一只紫色松鼠?那么,第一步是如何提前獲得這款可愛的
”臉譜手藝人郭石剛說道。郭石剛是80后繪制臉譜非遺傳承人,從事這一行已有17年。郭石剛正式從事臉譜制作雖已十余年,在這個行業內還屬年輕的一代,郭石剛稱他的臉譜為“工藝臉譜”,工藝臉譜是將舞臺的京劇臉譜工藝化美術化,更加強調用筆的功力與臉譜的
雖然沒有回家過年,但是和游客在一起,把傳統文化之美傳遞給他們,我覺得很有意義。在寧夏老工業基地石嘴山市,舉行了第二屆非遺美食節暨非遺文創產品年貨大集活動。寧夏中衛市2024年非遺游園會、固原市“民俗盛宴·喜鬧元宵”活動正陸續舉行,吸引游客和
究竟有什么神奇之處?一次,他無意間被一把精美的竹扇所吸引,這一看便開啟了他與折扇間的不解之緣。可以說,300年前,是天津人把這項技藝帶到了北京。從愛好者到傳承人,徐廣華對這門技藝有了新的理解。如今,潛心折扇工藝的劉乃鶴,不僅在家鄉菏澤開了全
賞民俗、品美食、尋非遺……本屆廟會將一直持續至10月24日,其間設置有“素食集市”“國潮集市”“國醫養生集市”等內容,三大街區、五大點位,集民間藝術、特色集市、非遺文化、街頭表演等為一體,每個活動區域主題鮮明,充分展現杭州大運河千年文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