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玨
![]()
蘭玉(右)和母親一起完成刺繡。 受訪者供圖
用服裝設計展示非遺蘇繡、堆錦、絨花等傳統手工技藝之美。時裝設計師蘭玉與其作為蘇繡傳人的母親蘭堂花共同完成的蘇繡作品,以及多套融入非遺工藝的服飾,近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蘭玉希望,傳承母親的傳統技術與手藝,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探索非遺的現代表達。
將一根線劈成64根絲線,在同色的布面上運用不同的針法與絲理,呈現繡品的立體和層次感,作品《玉蘭花》展現了蘇繡“順色秀”的精妙。蘇繡藝術裝置作品《至潔過冰清》《無暇勝美玉》,讓刺繡呈現水晶的質感……蘭玉用現代服裝設計,在厚重的非遺與輕盈的紗羅之間營造起一個時尚美學空間。
出生于蘇繡世家的蘭玉,從小在布墩兒和線頭中,看著外婆和母親以銀針作筆、彩線為墨,在一塊塊布料上揮毫潑墨。蘭玉說:“大二那年,我開始系統性地學習蘇繡,為它的精致與典雅所折服。”考入北京服裝學院后,她潛心學藝、積極實踐。如果說蘭玉母親的蘇繡是傳承,那么蘭玉的蘇繡則是新聲。一針一線間,蘭玉向母親請教蘇繡針法的奧秘。同時,她也積極思考探索,如果用現代的造型和配色來詮釋傳統非遺,會是怎樣一種曼妙的表達?
傳統蘇繡以花鳥山水畫等題材為主,蘭玉希望打破傳統題材的“靜”,打造動態的效果。作品《水》由蘭玉和母親共同完成。細膩靈動的織面、若隱若現的高光,一簇飛濺的水花在畫框里凝固……蘭玉和母親通過蘇繡的表現力,將水花擊打在墻面上的瞬間定格。“我曾經想用相機記錄下這一瞬間,但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而蘇繡具象了水的柔情和力量,呈現寫意的意境,實現了現代表達與傳統技藝的融合。”蘭玉說。
在時裝設計上,蘭玉將現代立體剪裁與蘇繡的精致瑰麗結合。她設計的蘇繡時裝《鳳穿牡丹》,采用紅色真絲綃打底,綴有蘇繡傳統吉祥紋圖案。她設計的蘇繡斗篷,讓富有中國文化意蘊的“富貴牡丹”“喜上眉梢”呈現于真絲斗篷之上。如果說蘇繡賦予簡約廓形以生動靈魂,那么現代造型和風格則給蘇繡注入時尚氣息。
除了探索蘇繡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和發展,蘭玉還將堆錦、絨花等非遺技藝,也融入時裝藝術作品。為此,蘭玉對非遺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分析,她深入山西、蘇州等地采風。
在山西,蘭玉在一戶村民家的墻上,看到了一幅孔雀主題的堆錦畫。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以絲綢為主要面料,以硬紙板、棉花為骨架,經過十幾道純手工工藝加工而成的非遺,很多時候已經不能滿足當下人們的審美和需求了。蘭玉在傳統堆錦中看到了創新可能,她提煉出堆錦立體浮雕效果,讓朵朵玉蘭盛開在裙擺衣身。
讓傳統堆錦、絨花跳脫原來的面貌,蘭玉通過極簡的剪裁、極繁的工藝,賦予這些傳統手工藝新鮮氣息,也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到非遺的美妙之處。“非遺傳承在保留自身藝術根脈的同時,要積極與現代生活相適應,在實用中留住市場,在創新中發展傳承。”蘭玉希望每一件作品,都如同一幅畫卷,既保留非遺的神韻,又充滿設計的創新。在蘭玉的詮釋下,絲綢和刺繡形成了一種優雅的腔調,在時裝設計領域吟唱出繞梁的歌曲。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1日 06 版)
上一篇
非遺傳承的核心在于人,而青年是文化賡續的命脈。“高校+傳承人”模式,正是以教育賦能傳承、以市場激活價值、以文化聯結青春的密碼。通過教育賦能,高校成為了非遺傳承的“孵化器”。非遺傳承的最終目標是建立文化認同,“高校+傳承人”模式有較好的代際聯
昨天(1月15日)上午10點,?“青出于藍——景德鎮瓷畫藝術非遺傳承作品展”在市圖書館四樓藝術展廳開幕,展出了一百余件景德鎮瓷畫藝術非遺傳承作品,展期將持續至1月24日,有興趣的藝術愛好者可前往一睹景德鎮瓷器藝術風采。
剪紙傳承人徐長琴為了提升剪紙技藝,徐長琴自費到外地學習,參加比賽,拜訪全國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和名家。眾多榮譽不僅是對徐長琴剪紙藝術的肯定,也是對她傳承非遺的贊賞。徐長琴將永葆初心,用她的雙手創作出更多精美的剪紙作品,讓這項非遺技藝真正地在昌吉
1月31日,長沙嗩吶非遺傳承人李科洪因病逝世,享年76歲。李科洪的一生,都圍繞“嗩吶”二字不懈奮斗。今日的“李氏嗩吶”吹奏中,訴說著對李科洪的哀思。李科洪與嗩吶的結緣,從9歲開始說起。李科洪對嗩吶的熱愛,也影響著他的子孫。“父親的嗩吶事業,
漢玉印的篆法基本以秦代“摹印篆”為基礎,筆畫線條非常規整。這是因為最開始篆刻玉印是在玉石上,玉質堅硬,在制作過程中,很難像在銅印上那樣通過刀法表現出豐富的線條變化。如果大家喜歡篆刻,喜歡這個玉印風格,可以了解一下我們牧心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