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分是中國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之一,這天處于秋季90天的中間,有著“平分秋色”的意思。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可以說秋分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
![]()
吃秋菜、送秋牛、秋祭月是秋分的傳統活動,除此之外,放風箏也是當天的一個重要風俗。“迎秋分,放風箏”是以前人們翹首以盼的事情,現在也流傳了下來。
![]()
風箏起源于我國,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素有“南鷂北鳶”之說,是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品之一,被稱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廣東的陽江風箏是“南鷂”中最具代表性的風箏,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嶺南文化代表之一。陽江風箏制作技藝古樸精湛,流傳于整個陽江地區,多年來在國內外比賽中名列前茅,斬獲各項大獎。
![]()
在風箏文化氛圍濃厚的陽江沙扒鎮,民間就有不少的風箏制作高手,他們通過純手工制作風箏,為陽江風箏這個特色文化增色添彩。風箏制作技藝在沙扒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一項傳統的制作技藝,制作過程中需要融匯“扎、糊、繪、放”傳統四藝,使風箏凌空后呈現“生動靈活、形神兼具、惟妙惟肖”的觀賞美感。陽江沙扒風箏有龍串類、靈芝類、板子類、軟翅類等等,追求的是色彩鮮艷、繪制精美、生動靈活。陽江沙扒風箏文化底蘊濃厚,當地群眾制作風箏熱情極高。純手工制作的風箏樣式繁多,花鳥魚蟲、神話故事均可入畫,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嶺南特色。
![]()
在這秋分的時節,不妨帶上風箏感受下秋天的氣息,同時體驗下“靜等清風起,扶搖上碧空”的樂趣。
【本期嘉賓簡介】
![]()
梁世官,陽江風箏項目市級非遺傳承人、陽西縣風箏協會副會長。
策劃:區健妍
統籌:鄔嘉宏
文案:聶粵 劉嘉文
設計:胡斌斌 王佳豪
視頻:劉嘉文
非遺傳承的核心在于人,而青年是文化賡續的命脈。“高校+傳承人”模式,正是以教育賦能傳承、以市場激活價值、以文化聯結青春的密碼。通過教育賦能,高校成為了非遺傳承的“孵化器”。非遺傳承的最終目標是建立文化認同,“高校+傳承人”模式有較好的代際聯
昨天(1月15日)上午10點,?“青出于藍——景德鎮瓷畫藝術非遺傳承作品展”在市圖書館四樓藝術展廳開幕,展出了一百余件景德鎮瓷畫藝術非遺傳承作品,展期將持續至1月24日,有興趣的藝術愛好者可前往一睹景德鎮瓷器藝術風采。
剪紙傳承人徐長琴為了提升剪紙技藝,徐長琴自費到外地學習,參加比賽,拜訪全國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和名家。眾多榮譽不僅是對徐長琴剪紙藝術的肯定,也是對她傳承非遺的贊賞。徐長琴將永葆初心,用她的雙手創作出更多精美的剪紙作品,讓這項非遺技藝真正地在昌吉
1月31日,長沙嗩吶非遺傳承人李科洪因病逝世,享年76歲。李科洪的一生,都圍繞“嗩吶”二字不懈奮斗。今日的“李氏嗩吶”吹奏中,訴說著對李科洪的哀思。李科洪與嗩吶的結緣,從9歲開始說起。李科洪對嗩吶的熱愛,也影響著他的子孫。“父親的嗩吶事業,
漢玉印的篆法基本以秦代“摹印篆”為基礎,筆畫線條非常規整。這是因為最開始篆刻玉印是在玉石上,玉質堅硬,在制作過程中,很難像在銅印上那樣通過刀法表現出豐富的線條變化。如果大家喜歡篆刻,喜歡這個玉印風格,可以了解一下我們牧心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