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2月11日電(記者馬思嘉)大年初一晚,位于寧夏賀蘭山腳下的漫葡·看見賀蘭沉浸式演藝小鎮鑼鼓喧天,花燈、激光、煙火點亮夜空,游人扶老攜幼漫步其中,在皮影戲、巡游社火、大馬戲、國潮燈會中度過歡慶時刻。
“和在家看電視相比,在小鎮里更能感受到傳統年味和熱鬧氛圍。”寧夏銀川市民陳女士說,他們一家四口提前兩周預定了小鎮的溫泉旅館,她的一對兒女都在小鎮內的換裝館換上華服,拍了不少照片。
小鎮內,一換裝館負責人告訴記者,春節期間,顧客數量較之前明顯增多,店內也配合小鎮的花燈風格上新了漢服服飾和頭飾,以喜慶的紅色為主,兼顧保暖性。“以前顧客大多是年輕女性和小朋友,現在體驗漢服妝造的男性和父母輩也在增多。”該負責人說。
在漫葡·看見賀蘭沉浸式演藝小鎮,游客在觀看演出。新華社發
小鎮典農古街兩邊是游人如織的店鋪,一道木橋懸于上空,備受游客喜愛的“無漏和尚”漫步其上,在獨白和音樂中結束了三分鐘左右的演出。不少游客要求與他合影。“合影的時候特別開心,但是導演說我這個角色不能笑也不能說話,只能‘憋出內傷’。雖然沒有回家過年,但是和游客在一起,把傳統文化之美傳遞給他們,我覺得很有意義。”扮演“無漏和尚”的劉文瀚說。
在小鎮內一處舞臺上扮演“瘟婆婆”的馬曉霜也沒有回家過年,她身著艷麗彩衣,手拿掃把,與臺下觀眾互動,不停地用寧夏方言“爆梗”送祝福,引得觀眾陣陣哄笑。“人多緊張?不存在的。我覺得自己大放異彩!看到游客開心,我就更開心了!”她說。
馬曉霜在化妝間為表演做準備。新華社發(唐紫宸 攝)
為了給游客傳遞更多有價值的內容,馬曉霜自學了不少年俗相關的知識,還跟小鎮內的非遺類演員學唱民歌“花兒”。“那些老師太厲害了!這也驅使我不斷學習,掌握真本領才能更好地回饋觀眾。”她說。
春官賜福、塞上蹦迪、年俗大戲《故鄉的年》、民俗婚禮《山河人家》……“看見賀蘭”媒體宣發負責人易珊珊告訴記者,運營團隊深度挖掘寧夏在地民俗文化,打造系列演藝活動,就是為了讓游客感受到“西北的年”。據她介紹,除夕到大年初一兩天,小鎮接待游客人次左右,預計節假日七天接待量在人次左右。
在漫葡·看見賀蘭沉浸式演藝小鎮,一場場年俗大戲正在上演。新華社發
漫葡·看見賀蘭沉浸式演藝小鎮的春節活動,是寧夏“非遺過大年”文旅系列活動的縮影。寧夏銀川文化城·鳳凰幻城的《朔色長風大美銀川》沉浸式演藝、新春游園燈會、秦腔藝術巡回展演、非遺系列作品展和賀蘭硯制作技藝展等,皆讓游客體味到了充滿傳統文化氣息的春節。
此外,寧夏文旅廳聯動各市(區、縣)打造“歡歡喜喜過大年”春節主題文化和旅游活動,從農歷臘月初八持續至農歷二月初三,策劃推出八大板塊200余項活動,發放5000萬元文旅消費券,推動春節文化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讓文化“火”起來、年味“濃”起來、市場“旺”起來。
在寧夏老工業基地石嘴山市,舉行了第二屆非遺美食節暨非遺文創產品年貨大集活動。活動現場,包括黃渠橋爆炒羊羔肉、扁豆涼粉在內的20余種非遺美食滿足群眾的味蕾,30余名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剪紙、葫蘆燙畫等非遺手工技藝。寧夏中衛市2024年非遺游園會、固原市“民俗盛宴·喜鬧元宵”活動正陸續舉行,吸引游客和市民在傳統文化中感受年味。(參與采寫:唐紫宸)
:;:;:2024-02-11;:許瑩瑩;file:;:29;from:新華社;:2024-02-1115:53:14;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