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2月11日電(記者馬思嘉)大年初一晚,位于寧夏賀蘭山腳下的漫葡·看見賀蘭沉浸式演藝小鎮鑼鼓喧天,花燈、激光、煙火點亮夜空,游人扶老攜幼漫步其中,在皮影戲、巡游社火、大馬戲、國潮燈會中度過歡慶時刻。
“和在家看電視相比,在小鎮里更能感受到傳統年味和熱鬧氛圍。”寧夏銀川市民陳女士說,他們一家四口提前兩周預定了小鎮的溫泉旅館,她的一對兒女都在小鎮內的換裝館換上華服,拍了不少照片。
小鎮內,一換裝館負責人告訴記者,春節期間,顧客數量較之前明顯增多,店內也配合小鎮的花燈風格上新了漢服服飾和頭飾,以喜慶的紅色為主,兼顧保暖性。“以前顧客大多是年輕女性和小朋友,現在體驗漢服妝造的男性和父母輩也在增多。”該負責人說。
![]()
在漫葡·看見賀蘭沉浸式演藝小鎮,游客在觀看演出。新華社發
小鎮典農古街兩邊是游人如織的店鋪,一道木橋懸于上空,備受游客喜愛的“無漏和尚”漫步其上,在獨白和音樂中結束了三分鐘左右的演出。不少游客要求與他合影。“合影的時候特別開心,但是導演說我這個角色不能笑也不能說話,只能‘憋出內傷’。雖然沒有回家過年,但是和游客在一起,把傳統文化之美傳遞給他們,我覺得很有意義。”扮演“無漏和尚”的劉文瀚說。
在小鎮內一處舞臺上扮演“瘟婆婆”的馬曉霜也沒有回家過年,她身著艷麗彩衣,手拿掃把,與臺下觀眾互動,不停地用寧夏方言“爆梗”送祝福,引得觀眾陣陣哄笑。“人多緊張?不存在的。我覺得自己大放異彩!看到游客開心,我就更開心了!”她說。
![]()
馬曉霜在化妝間為表演做準備。新華社發(唐紫宸 攝)
為了給游客傳遞更多有價值的內容,馬曉霜自學了不少年俗相關的知識,還跟小鎮內的非遺類演員學唱民歌“花兒”。“那些老師太厲害了!這也驅使我不斷學習,掌握真本領才能更好地回饋觀眾。”她說。
春官賜福、塞上蹦迪、年俗大戲《故鄉的年》、民俗婚禮《山河人家》……“看見賀蘭”媒體宣發負責人易珊珊告訴記者,運營團隊深度挖掘寧夏在地民俗文化,打造系列演藝活動,就是為了讓游客感受到“西北的年”。據她介紹,除夕到大年初一兩天,小鎮接待游客人次左右,預計節假日七天接待量在人次左右。
![]()
在漫葡·看見賀蘭沉浸式演藝小鎮,一場場年俗大戲正在上演。新華社發
漫葡·看見賀蘭沉浸式演藝小鎮的春節活動,是寧夏“非遺過大年”文旅系列活動的縮影。寧夏銀川文化城·鳳凰幻城的《朔色長風大美銀川》沉浸式演藝、新春游園燈會、秦腔藝術巡回展演、非遺系列作品展和賀蘭硯制作技藝展等,皆讓游客體味到了充滿傳統文化氣息的春節。
此外,寧夏文旅廳聯動各市(區、縣)打造“歡歡喜喜過大年”春節主題文化和旅游活動,從農歷臘月初八持續至農歷二月初三,策劃推出八大板塊200余項活動,發放5000萬元文旅消費券,推動春節文化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讓文化“火”起來、年味“濃”起來、市場“旺”起來。
在寧夏老工業基地石嘴山市,舉行了第二屆非遺美食節暨非遺文創產品年貨大集活動。活動現場,包括黃渠橋爆炒羊羔肉、扁豆涼粉在內的20余種非遺美食滿足群眾的味蕾,30余名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剪紙、葫蘆燙畫等非遺手工技藝。寧夏中衛市2024年非遺游園會、固原市“民俗盛宴·喜鬧元宵”活動正陸續舉行,吸引游客和市民在傳統文化中感受年味。(參與采寫:唐紫宸)
:;:;:2024-02-11;:許瑩瑩;file:;:29;from:新華社;:2024-02-1115:53:14;
非遺傳承的核心在于人,而青年是文化賡續的命脈。“高校+傳承人”模式,正是以教育賦能傳承、以市場激活價值、以文化聯結青春的密碼。通過教育賦能,高校成為了非遺傳承的“孵化器”。非遺傳承的最終目標是建立文化認同,“高校+傳承人”模式有較好的代際聯
昨天(1月15日)上午10點,?“青出于藍——景德鎮瓷畫藝術非遺傳承作品展”在市圖書館四樓藝術展廳開幕,展出了一百余件景德鎮瓷畫藝術非遺傳承作品,展期將持續至1月24日,有興趣的藝術愛好者可前往一睹景德鎮瓷器藝術風采。
剪紙傳承人徐長琴為了提升剪紙技藝,徐長琴自費到外地學習,參加比賽,拜訪全國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和名家。眾多榮譽不僅是對徐長琴剪紙藝術的肯定,也是對她傳承非遺的贊賞。徐長琴將永葆初心,用她的雙手創作出更多精美的剪紙作品,讓這項非遺技藝真正地在昌吉
1月31日,長沙嗩吶非遺傳承人李科洪因病逝世,享年76歲。李科洪的一生,都圍繞“嗩吶”二字不懈奮斗。今日的“李氏嗩吶”吹奏中,訴說著對李科洪的哀思。李科洪與嗩吶的結緣,從9歲開始說起。李科洪對嗩吶的熱愛,也影響著他的子孫。“父親的嗩吶事業,
漢玉印的篆法基本以秦代“摹印篆”為基礎,筆畫線條非常規整。這是因為最開始篆刻玉印是在玉石上,玉質堅硬,在制作過程中,很難像在銅印上那樣通過刀法表現出豐富的線條變化。如果大家喜歡篆刻,喜歡這個玉印風格,可以了解一下我們牧心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