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迎春》《玉兔納福》《搬不倒兔兒爺》……12幅兔兒爺剪紙栩栩如生、喜慶吉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曉林在指尖上帶來的年味也受成了人們的最愛。
搬不倒兔兒爺一手拿紅紙,一手拿剪刀,紙隨著剪子輕輕旋轉,一只手捧春字的兔兒爺形象便躍然紙上……剪紙作品《玉兔迎春》直徑有23厘米,雖然“體型”不大,卻細節(jié)飽滿:只見一只咧著嘴笑的兔兒爺懷抱春字,15朵迎春花盛開在月宮玉兔的圓月中,迎來了人間兔年春天的團圓春節(jié)。
玉兔納福每年過年,張曉林都會根據生肖創(chuàng)作剪紙作品。今年,他特意選擇了很有北京特色的兔兒爺形象,說起新作,他打開了話匣子。“在老北京的傳說中,兔兒爺是月宮搗藥的玉兔,有滅瘟疫保平安、祛病除災的寓意。故每逢兔年春節(jié)和八月十五,老北京人都要供奉兔兒爺護佑全家人團團圓圓,平平安安。這幅《玉兔迎春》取的就是兔兒爺下凡降祥瑞的寄意,希望新的一年疫情退散,國泰民安。”張曉林一邊展示著他的作品,一邊表達著美好的愿望。
作為京派剪紙的第三代傳承人,張曉林在創(chuàng)作中也保留了京派剪紙的精美與細膩,從構思設計、打磨畫稿到動手下剪,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正所謂“差一線都走樣兒”。比如《玉兔迎春》中,兔兒爺周圍點綴的迎春花花朵本來就很細碎,張曉林還要在很小的空間里,剪出布滿整個畫面的花蕊花瓣,剪起來特別費工夫,“沒點耐心可干不了,剪一幅就得用兩個小時。”張曉林說。
從6歲開始學習家傳的剪紙手藝算起,張曉林手握剪刀已經有64年了。他最有名的作品,當屬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創(chuàng)作的《奧運之光照中華》。這幅作品用紙140張,面積達90平方米,創(chuàng)下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世界紀錄后,無償捐贈給了中國北京奧申委并獲榮譽證書。
(原標題:指尖上的年味兒!非遺傳承人“秀”絕活兒 兔兒爺剪紙春意盎然)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師悅
流程編輯:u021
剪紙傳承人徐長琴為了提升剪紙技藝,徐長琴自費到外地學習,參加比賽,拜訪全國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和名家。眾多榮譽不僅是對徐長琴剪紙藝術的肯定,也是對她傳承非遺的贊賞。徐長琴將永葆初心,用她的雙手創(chuàng)作出更多精美的剪紙作品,讓這項非遺技藝真正地在昌吉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近日,南通市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李海烽將家鄉(xiāng)地標與剪紙藝術巧妙結合,精心創(chuàng)作出多幅富有特色的剪紙作品。文峰塔、支云塔、電視塔、美術館、蘇通大橋等元素“躍然紙上”,給人帶來全新的城市印象。根據兩個字的橫豎撇捺,將文峰塔、支云塔和蘇通大橋等南通
冬至迎春”長沙非遺體驗日活動在長沙非遺館舉行,中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24名留學生體驗包餃子、捏面人。同時,長沙棕葉編、棕墊制作技藝、核雕制作技藝等非遺也紛紛亮相,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展示與銷售的平臺,讓游客在消費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長沙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