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8日,北京廣播電視臺和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在北京舉行啟動儀式,雙方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攜手籌備拍攝、制作、播出大型優秀傳統文化非遺節目《傳承進行時》。
北京衛視頻道中心邵晶主任介紹,從《傳承者》到《非凡匠心》,從《上新了·故宮》到《遇見天壇》,從《了不起的長城》到《我在頤和園等你》,從《最美中軸線》到《書畫里的中國》,再到《博物館之城》,北京衛視的“國潮”文化品牌矩陣,成績斐然。這是一種文化的“雙向奔赴”,一邊是歷史的悠久,一邊是時代的創新;一邊是文化的深邃,一邊是創造的新奇;一邊是傳統的厚重,一邊是節目的靈活,相得益彰。
這次北京廣播電視臺和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聯合策劃并籌備拍攝、制作、播出的大型非遺節目《傳承進行時》,將與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一道,從數據庫中提取超百項非遺傳承,找尋中國的百位獨家非遺技藝的傳承人,遍尋中華之能工巧匠,文曲雅藝,沉浸式體驗非遺技藝,探索千年國潮寶藏。
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蔣安祥院長說:“五千年的文化滋養了中華文明的傳承,如今要講好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吸引觀眾,要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傳播方式上的創新必不可少。近年來,歐亞科學院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院還相繼成立了陶生源作品研究院、數字文化實驗室、家庭教育實驗室和香云紗文化實驗室?!?/p>
據悉,這次《傳承進行時》的表現形式,不僅是一種常規的文化載體,更重要的是創造了一種新的認識和體驗中華優秀文化與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新型媒介。該項目將借助歐亞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數字化、應用化建模,并上傳到云端,整合空間、數字人等web3.0技術,構建基于傳統文化文藝、歷史、藝術、非遺等多元的舞臺及虛擬空間場景,實現“線上化”“空間感”“數字人與真人虛實結合”,開創國內首檔非遺文化Web3.0沉浸式晚會?;罨瓦\用中國傳統文化,讓更多人愛上傳統文化。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文杰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顒娱_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
3、非物質性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特性,是它與物質文化遺產質的區別之所在。5、它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9、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從公約規定的任何一類來看,都是極其豐富的。1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形態,與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