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五角星是國旗上的圖案,鐮刀斧頭是黨旗上的圖案……”9歲的沈妍希指著自己第一幅剪紙作品上的圖形一一介紹道。今天下午,她和約20名青少年在中共四大紀念館參加了“走進非遺世界 探尋力量之源”第二場寒假主題活動,跟隨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剪紙工藝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剪紙傳承人趙子平學習剪紙。
在趙子平的指導下,孩子們一一動手剪下彩紙上提前描繪的圖形,其中有兔年的主角小兔子,也有國旗、黨旗上的圖案元素。沈妍希的母親說,盡管孩子年幼,對紅色歷史、非遺文化仍比較懵懂,但通過這樣動手動腦的形式開展教育,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和理解,從小感受到紅色文化、傳統文化的魅力。
“作為傳承人,我們有責任將這些非遺技藝和其中蘊含的精神品質代代相傳,讓孩子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油然產生文化自信。”趙子平說,中共四大紀念館在寒假期間面向青少年舉辦以非遺傳承賡續紅色基因的做法值得推廣。他希望通過更多線下活動,讓非遺走進校園、場館,更走入孩子們的日常生活。
據悉,本次寒假主題活動共有兩場,昨天已舉行非遺面塑活動。中共四大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館將繼續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用更多喜聞樂見的跨界主題活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作者:單穎文
編輯:占悅
責任編輯:祝越
孩子們爭相舉手,在皮影短片預熱下,一場非遺文化傳承課正悄然展開,這是近日在湖北大學文學院推普實踐團隊的皮影非遺課堂上的生動一幕。孩子們展示皮影孩子們觀看《皮影的起源》孩子們獨自創作屬于自己的小皮影孩子們舉著作品展示時,古老皮影戲仿佛獲得新生
近日,南通市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李海烽將家鄉地標與剪紙藝術巧妙結合,精心創作出多幅富有特色的剪紙作品。文峰塔、支云塔、電視塔、美術館、蘇通大橋等元素“躍然紙上”,給人帶來全新的城市印象。根據兩個字的橫豎撇捺,將文峰塔、支云塔和蘇通大橋等南通
清明時節,傳統文化體驗官查仲豪與馮彥雯走進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夏張鎮,探訪傳承千年的泰山律家陶笛與泰山西御道剪紙,沉浸式體驗泰山非遺的匠心與韻味。”在他的引導下,體驗官們欣賞了以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剪紙作品。
“我覺得剪紙特別有趣,通過跟老師學習,我學會了很多剪紙的技藝,知道了剪紙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我自己動手剪出了漂亮的作品,特別有成就感,同時也為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感到自豪。作為一名非遺剪紙傳承人,希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持續傳承發揚
近日,記者來到高碑店的北庫小鎮,與非遺剪紙傳承人一起,揭秘剪紙里的詩韻春秋。隨著畫卷徐徐展開,高碑店非遺剪紙傳承人劉和芹為我們展示了她創作的《九龍圖》。除此之外,高碑店還多次舉辦非遺剪紙進校園活動,這不僅是對剪紙的傳承,更是一場“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