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南日報客戶端丨記者王迎春
2月1日,春節黃金周已過,但位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的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以下簡稱“檳榔谷”)人氣和熱度不減,一批批“錯峰游”的游客紛至沓來,縱身迷人的檳榔林海,感受原生態的黎村苗寨魅力。
簫聲悠悠,非遺傳情,在檳榔谷的三月三廣場,鼻蕭傳出動聽的黎家小調,引人走進美妙的非遺之旅。景區去年“上線”的新項目——《黎族記憶》影技廳是不少游客選擇的第一站,廳內播放的紀錄片《失落的記憶》展現了黎族文化的歷史變遷。隨后,樂手吹奏起鼻蕭、灼吧、牛角嗚等黎族特有樂器,游客伴著旋律載歌載舞,一同感受純粹的黎家生活,而“拉烏龜”“頂杠”等黎族傳統競技也帶來了許多樂趣。
“為了能給游客帶來持續不斷的新奇體驗,我們一直在挖掘非遺旅游資源,豐富旅游產品上持續發力。”景區總經理吉貴介紹,2022年初,檳榔谷歷時半年改造升級了大型原生態實景演出《檳榔·古韻》的劇場,提升這一景區“核心品牌”的競爭力。
置身《檳榔·古韻》演出現場,頂棚的船形屋、舞臺兩側的圖騰柱展現著古樸濃郁的黎鄉氣息,“改梁換柱”之后的空間更加寬敞和通透,黎族青年男女相繼登臺,以形象的肢體語言演繹了《鉆木取火》《種山欄》《打柴舞》等舞蹈。演出散場后,許多游客意猶未盡,久久不愿離場。
“升級后的視聽體驗更好了,非遺文化元素也更豐富。演出別具創意地將黎錦、耕牛、田鴨等原生態生活場景進行了藝術還原,我們還能和演員一起互動,實現臺上臺下融合的立體劇場。”幾年前曾看過這一演出的游客黃先生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非遺村和甘什黎村是檳榔谷人氣最旺的文化體驗區,這里有著黎族民俗館、無紡館、麻紡館等多個與非遺保護相關的主題展館,集中展示了“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黎族船形屋營造技藝”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苗族扎染、黎族傳統婚禮巡游等演繹同樣備受游客青睞。
近年來,實景沉浸體驗項目成為旅游行業的新風尚。吉貴告訴記者,景區去年推出的主題情境式體驗游《黎峒炊煙》在年輕游客當中尤為“出圈”。
“這是一部由游客參演,融入黎鄉風情、非遺文化、趣味互動、美食制作為一體的戶外全景游食攻略體驗劇,在時興的劇本殺模式上,賦予更多的全景式闖關樂趣。”吉貴表示,該項目既植入了懸疑推理、群體互動、鄉野土味元素,也凸顯了非遺的原創魅力,為玩家帶來視覺和味覺的雙重享受。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示范保護基地”,檳榔谷致力于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近年來,景區持續舉辦非遺日主題展、非遺集市成品展活動,讓廣大游客走進非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2022年6月,海南黎族特色旅游資源挖掘傳承中心在檳榔谷揭牌,據悉,該中心將力爭經過2至3年的建設,完成對海南黎族特色旅游資源的全面梳理整合,孵化多種具有黎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并打造全新業態。
責任編輯:梁嘉穎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3月19日,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寶慶油布傘制作技藝培訓班。未來,雙清區將依托這些非遺項目,開發更多兼具文化內涵與參與性的文旅產品,如非遺研學線路、民俗體驗活動等,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助力雙清文旅向著更高質量、更具特色的方向大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現場主辦方發布5條非遺美食線路,通過“美食+非遺+景區”立體化模式,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費新場景,邀請游客在游山西好風光的同時解鎖三晉美食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