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荔枝蜜釀造技藝
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地處“東莞第一峰”銀瓶山南麓,水分、日照、地理緯度、種植土壤等都非常適合荔枝的生長,使得清溪成為東莞荔枝的主要產地之一。清溪是客家人聚居地,養蜂釀蜜的歷史由來已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東莞荔枝蜜釀造技藝”在清溪鎮得到很好的傳承。
2018年,東莞荔枝蜜釀造技藝入選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望牛墩七夕風情文化節
七夕節在中國源遠流長,傳承久遠,是一個盛行于民間的傳統節日,東莞望牛墩更是有著“中國乞巧文化之鄉”的美譽。每年的七夕節,望牛墩都會舉辦盛大的七夕文化活動,如七夕貢案展、七夕貢案制作評比、七夕祈福儀式、七夕主題攝影展、七夕燈會等,已經成為望牛墩獨特的文化符號。
2007年,望牛墩七夕風情文化節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鼓制作技藝
鼓制作技藝(石龍新昌鼓制作技藝),是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所制成的新昌鼓具有鼓形飽滿、簡潔質樸的特點,令人目不瑕接,賞心悅目,從而名傳千里。
2015年,鼓制作技藝(石龍新昌鼓制作技藝)被認定為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東莞荔枝節
東莞荔枝節是廣東省東莞市的文化節日,于每年六月至七月荔枝成熟之際舉辦,節日期間有大型文體活動,商貿活動等。每年蟬鳴荔熟的季節,荔枝產區都舉辦各種形式的荔枝節、荔枝品嘗會等活動,成為招商引資、聯絡鄉情的盛會。
觀音山廟會
新春佳節,觀音山廟會將首次融合傳統廟會的模式,推出新春迎福廟會,通過行彩橋、轉福運、舞麒麟、逛廟會等形式,讓市民游客在旅途中和家人相伴,賞花接福迎新年。
厚街臘腸制作技藝
厚街臘腸制作技藝是流傳于廣東東莞市一帶的傳統技藝。該技藝主要以豬肉為原料,經過晾曬、風干或烘烤等幾個工藝制作,用料嚴格,制作講究。通過其制作出的臘腸香氣濃郁,肉香味突出,享譽東南亞及港澳地區。
2010年,厚街臘腸制作技藝申報為東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12年,厚街臘腸制作技藝為廣東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矮仔腸制作技藝
矮仔腸制作技藝是廣東省東莞市精湛的傳統技藝。它是在廣泛吸收、借鑒傳統廣式臘腸制作的基礎上形成的,在東莞高埗呂氏家族中已傳承四代。通過此技藝制作出的香腸油潤亮澤,香味醇厚滋潤,十分受人青睞。
2015年,矮仔腸制作技藝被認定為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