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有得吃又有得玩!肇慶、東莞兩地非遺同臺亮相!
肇慶裹蒸清香,
配上東莞高埗高樂豐臘味濃香,
還有肇慶疍家糕甜咸皆宜,
配上東莞糖冬瓜蜜甜清爽……
這些各具特色的肇慶和東莞兩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于12月6日上午,在肇慶包公文化園廣場上進行的“大美灣區活力非遺”2019肇慶·東莞非遺墟市交流活動上同臺展示,讓市民群眾既飽眼福,也飽口福,加深對非遺的認識。
(先來一段視頻感受一下)
↓↓↓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伍欣琦攝制
活動中,東莞展示了寮步香市、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藝、高埗矮仔腸制作技藝、保安圍扣肉、高埗高樂豐臘味、厚街什錦菜頭制作技藝、糖冬瓜制作技藝、東莞三寶等非遺項目。肇慶則展示了端硯制作技藝、肇慶裹蒸制作技藝、疍家糕制作技藝、金渡花席編織技藝、香滿源醬油釀造技藝、高要春社等。
以上4圖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梁小明攝
現場除了展示非遺項目相關作品、產品外,還有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制作技藝,讓市民群眾了解非遺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感受非遺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不少市民還在傳承人指導下,興致勃勃地體驗非遺技藝,對非遺技藝有更形象深刻的認識。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梁小明攝
現場以圖文展覽的形式介紹了肇慶、東莞兩地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情況,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圍觀。
以上2圖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梁小明攝
活動還特邀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東莞醒獅到場展演,活躍了現場氣氛。
以上2圖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梁小明攝
數據統計
截止2019年11月,肇慶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4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1項。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人(已故2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47人(已故3人)。
圖源:肇慶市粵劇團
近年來,肇慶市以“科學保護、提高能力、弘揚價值、發展振興”為主要任務,大力開展非遺普查及后續的確認、立檔、保存、保護、宣傳和傳承等工作。肇慶市還注重非遺在校園的傳承,攜手非遺傳承人、文化館、相關協會、學校等,持續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端硯制作技藝、金渡花席編織技藝、四會民歌、五馬巡城、雄雞舞、粵劇、粵曲等傳承人群紛紛走進校園,舉辦技藝知識講座,實現技藝教育和傳承的普及化。
圖源:肇慶市粵劇團
每年市、縣兩級文化部門都會通過“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圖片、實物展覽、傳承人群現場技藝展示等方式,大力普及和宣傳非遺相關知識。同時,充分利用各種大型節慶活動,積極為非遺搭建展示平臺,如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在公共文化設施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演出活動,并聯合廣州、佛山、云浮、梧州等省內外兄弟城市,共同舉辦“兩廣”非遺交流活動,不僅讓市民感受到不同地域非遺的魅力,更為相關傳承人群提供了跨地域交流、學習的機會。
多彩肇慶編輯部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伍欣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