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刺繡,講究做工精細、色彩考究、人物逼真、細節生動,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濰坊刺繡,屬中國“八大名繡”之一魯繡中的分支。清朝年間,濰坊刺繡達到鼎盛時期,技術上已不亞于南繡,暢銷幾乎整個北方,當時的濰縣更是有著“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的美譽。
如今,伴隨機器繡花的廣泛應用,從事傳統手工刺繡的人越來越少。但非遺傳承人們依然堅守著自己的那份摯愛,他們用手中的針線,精心研究傳統刺繡技藝,創作出更具有濰坊地域特色、更加美輪美奐的繡制品。
濰坊刺繡:針尖上的“非遺”藝術
濰坊刺繡始于明清,光緒至民國前期是濰繡的興盛時期。1956年,濰坊刺繡廠建立后,成為濰繡生產基地。將傳統刺繡技藝與現代抽紗針法相結合,繡制了一些具有民族風格的拖鞋、靠墊、睡衣、臺布等產品。不少濰繡佳作在全國和省工藝美術展覽會及旅游品展覽會上獲獎,受到各界人士的贊譽。2006年,濰坊刺繡被評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濰繡以日用紡織物為主,多取寓意吉祥的圖案。構圖簡練、樸實、勻稱、夸張,有較強的裝飾性、實用性和經濟性,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濰繡取材非常廣泛,許多自然界的景物,皆可作為刺繡繡紋樣。《濰縣志稿》曾有記載,“凡圍屏、喜帳、戲衣等皆能繡制,其優美或過于南繡。”
濰繡分為作坊繡與民繡。作坊繡多繡戲劇服裝、名人字畫繡品等;民繡多繡制鞋面、枕套、門簾、裙衣等。濰坊刺繡中的古裝戲衣也久享盛名。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等,都曾訂制或購買過濰繡戲裝。
好的刺繡作品色彩要凝重,物象要真實,顏色與針法要交錯、要銜接。繡—只小貓,爪子、腦袋怎么歪,在刺繡時也都有它獨特的紋理。
經過不斷地采納、吸取各種傳統技法,并能根據所需靈活運用,“濰繡”形成了針法的靈活多樣性。“盤金繡”“打籽繡”“套針”和“鎖邊繡”是濰繡最具代表性的針法。“盤金繡”即用金線在紋樣的輪廓上盤繡,用短針釘扎固定,針距均勻。“打籽繡”又稱打疙瘩,在繡地上繞一圈于圈心落針,也可繞針三圈,與原起針處旁邊落針,形成環形疙瘩。“套針”是平針繡法,可作鑲色、接色。
傳承技藝,濰坊欲再現“九千繡花女”
歷史上的濰坊手工業發達,曾被譽為北方的“小蘇州”。明朝時濰坊地區的民間刺繡十分普遍,到了清朝,濰繡得到了極大發展。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和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濰坊一度難覓穿針引線的“繡花女”,作為魯繡代表的濰坊刺繡陷于瀕臨失傳的窘境。
2015年1月,濰坊首次實施“九千繡花女”濰坊刺繡培訓工程,由省級刺繡代表性傳承人丁培玲、李素貞和濰坊刺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銀鳳以及濰坊刺繡名師田梅英負責教學。培訓工程自實施至今,已培訓數千名學員,讓濰坊刺繡后繼無人、瀕危的傳承狀況得到改善,為濰坊刺繡日后的普及與繁榮積累了大量的后備人才。
李銀鳳是濰繡薪火傳承人中的佼佼者,也是“九千繡花女”培訓工程的主講老師,她的作品斬獲多項國家級、省級金獎。她對刺繡有著新的思考,希望讓刺繡這一傳統工藝重新回到生活,讓濰坊刺繡從高高在上的神壇走入“尋常百姓家”。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楊凱 綜合大眾網濰坊、海報新聞、齊魯晚報、中國山東網)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在四川這片美食的沃土上,小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傳承。四川小吃10大品牌推薦四川宮廷糕點——匠心獨運,非遺糕點這四家品牌,以非遺技藝為加持,將四川小吃的“辣”味與文化底蘊完美融合,成為了四川美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