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2月16日電 題:癡心刺繡34年 非遺“武氏繡法”傳承人為古老技藝融入時代元素
作者 楊靜
“在傳承晉繡武氏繡法的基礎上,不斷嘗試各種刺繡手段,使古老的晉繡煥發出迷人的魅力。”談及傳統技藝刺繡的傳承,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晉繡“武氏繡法”第四代繡藝傳承人武俊敏表示,將刺繡與繪畫、染印、剪紙等工藝相結合,既保留了傳統刺繡風格,又融合了時代元素,使古老晉繡藝術走進千家萬戶。
武俊敏正在進行圖稿創作。 楊靜 攝
已有34年繡齡的武俊敏一直將刺繡作為自己畢生堅持的事業。受奶奶、母親影響,武俊敏自幼喜歡繪畫和民間刺繡工藝,1988年招工到太原市戲裝刺繡廠,其間學習掌握了各種戲裝刺繡要領與出口抽紗繡片等制作工藝;1991年調到山西紡織印染廠服裝廠刺繡車間工作時,又被派遣至深圳日本田島制版中心學習電腦PC繡花制版軟件技術。
“爺爺在恰克圖做生意時經常帶回來一些綴著小銀器、小鈴鐺、小流蘇等充滿異域風貌的刺繡物件,奶奶將這些材料織進一件件繡品中,至今家里還保存著這些老繡片。”武俊敏說,武家刺繡一開始就蘊含著不同的風情。“而我現在將家族技藝與別家的技巧融合,形成了具有武氏特色的別致繡法。”
武俊敏根據圖稿進行刺繡。 楊靜 攝
武俊敏介紹,“武氏繡法”的獨特之處在于原創,將祖傳與師傳技藝融為一體,創造出“以針代筆”“以線潤色”“以立體為造型”“以堆為骨”等技法,在追求畫稿原貌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作品保留原有的筆墨神韻,且通過刺繡工藝增添物象立體感,同時還將‘畫繡合一’‘染繡合一’等核心技術手段加以應用,實現新的超越。”
“首先畫出圖稿,再通過描圖畫樣、針刺穿孔、漏印留痕、上繃架等工藝流程進行創作,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加以塑形及立體制作,將武氏繡法的‘堆骨繡’‘貼布繡’‘納紗繡’等民間技法表現出來。如‘剪繡合一’,就是將剪紙藏在針法里,創作出的作品造型獨特、立體感強。”武俊敏說。
為了使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武俊敏不斷創新,嘗試各種刺繡手段。 楊靜 攝
為了使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武俊敏不斷創新,嘗試各種刺繡手段,“我去各地面料市場、裝飾市場尋找適合與刺繡融合的材料,如將刺繡與丙烯繪畫材料與紡織品等結合,讓刺繡產品走向更大市場。”
雖然刺繡等傳統技藝現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但談到其傳承現狀,武俊敏認為還是有一定困難,“首先是招工難,其次年輕人堅持不下去。”她希望政府可以進行一些扶持,也希望年輕人能夠潛心學習。
目前,為了配合非遺進校園活動,武俊敏將丙烯繪畫與刺繡結合進行創新創作課件,希望學生們在互動體驗中了解和喜歡傳統刺繡技藝。
非遺進校園活動中,武俊敏將丙烯繪畫與刺繡結合進行創新創作課件。 楊靜 攝
作為一名山西人,武俊敏也通過繡品來體驗山西深厚的文化內涵。2010年4月,她設計制作的以三晉文化為依托,以山西八大文化品牌為創作內容的《五臺山》《平遙古城》《簪花仕女圖》《布老虎抱枕》等作品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展出。
下一步,武俊敏希望在作品中突出三晉文化元素,創作具有觀賞和實用相結合的晉繡藝術品,“希望山西不同風格特色的晉繡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形成產業,推動其走出山西、走向世界。”(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各商圈紛紛推出非遺潮玩集市今年春節,非遺潮玩集市在重慶各大商圈可謂是遍地開花,消費者絡繹不絕。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重慶各大景區、商圈的非遺傳統表演已不下百場,打卡非遺年俗已然成為今年春節消費市場的頂流。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在四川這片美食的沃土上,小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傳承。四川小吃10大品牌推薦四川宮廷糕點——匠心獨運,非遺糕點這四家品牌,以非遺技藝為加持,將四川小吃的“辣”味與文化底蘊完美融合,成為了四川美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