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2月16日電 題:癡心刺繡34年 非遺“武氏繡法”傳承人為古老技藝融入時代元素
作者 楊靜
“在傳承晉繡武氏繡法的基礎上,不斷嘗試各種刺繡手段,使古老的晉繡煥發出迷人的魅力。”談及傳統技藝刺繡的傳承,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晉繡“武氏繡法”第四代繡藝傳承人武俊敏表示,將刺繡與繪畫、染印、剪紙等工藝相結合,既保留了傳統刺繡風格,又融合了時代元素,使古老晉繡藝術走進千家萬戶。
武俊敏正在進行圖稿創作。 楊靜 攝
已有34年繡齡的武俊敏一直將刺繡作為自己畢生堅持的事業。受奶奶、母親影響,武俊敏自幼喜歡繪畫和民間刺繡工藝,1988年招工到太原市戲裝刺繡廠,其間學習掌握了各種戲裝刺繡要領與出口抽紗繡片等制作工藝;1991年調到山西紡織印染廠服裝廠刺繡車間工作時,又被派遣至深圳日本田島制版中心學習電腦PC繡花制版軟件技術。
“爺爺在恰克圖做生意時經常帶回來一些綴著小銀器、小鈴鐺、小流蘇等充滿異域風貌的刺繡物件,奶奶將這些材料織進一件件繡品中,至今家里還保存著這些老繡片。”武俊敏說,武家刺繡一開始就蘊含著不同的風情。“而我現在將家族技藝與別家的技巧融合,形成了具有武氏特色的別致繡法。”
武俊敏根據圖稿進行刺繡。 楊靜 攝
武俊敏介紹,“武氏繡法”的獨特之處在于原創,將祖傳與師傳技藝融為一體,創造出“以針代筆”“以線潤色”“以立體為造型”“以堆為骨”等技法,在追求畫稿原貌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作品保留原有的筆墨神韻,且通過刺繡工藝增添物象立體感,同時還將‘畫繡合一’‘染繡合一’等核心技術手段加以應用,實現新的超越。”
“首先畫出圖稿,再通過描圖畫樣、針刺穿孔、漏印留痕、上繃架等工藝流程進行創作,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加以塑形及立體制作,將武氏繡法的‘堆骨繡’‘貼布繡’‘納紗繡’等民間技法表現出來。如‘剪繡合一’,就是將剪紙藏在針法里,創作出的作品造型獨特、立體感強。”武俊敏說。
為了使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武俊敏不斷創新,嘗試各種刺繡手段。 楊靜 攝
為了使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武俊敏不斷創新,嘗試各種刺繡手段,“我去各地面料市場、裝飾市場尋找適合與刺繡融合的材料,如將刺繡與丙烯繪畫材料與紡織品等結合,讓刺繡產品走向更大市場。”
雖然刺繡等傳統技藝現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但談到其傳承現狀,武俊敏認為還是有一定困難,“首先是招工難,其次年輕人堅持不下去。”她希望政府可以進行一些扶持,也希望年輕人能夠潛心學習。
目前,為了配合非遺進校園活動,武俊敏將丙烯繪畫與刺繡結合進行創新創作課件,希望學生們在互動體驗中了解和喜歡傳統刺繡技藝。
非遺進校園活動中,武俊敏將丙烯繪畫與刺繡結合進行創新創作課件。 楊靜 攝
作為一名山西人,武俊敏也通過繡品來體驗山西深厚的文化內涵。2010年4月,她設計制作的以三晉文化為依托,以山西八大文化品牌為創作內容的《五臺山》《平遙古城》《簪花仕女圖》《布老虎抱枕》等作品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展出。
下一步,武俊敏希望在作品中突出三晉文化元素,創作具有觀賞和實用相結合的晉繡藝術品,“希望山西不同風格特色的晉繡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形成產業,推動其走出山西、走向世界。”(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現場主辦方發布5條非遺美食線路,通過“美食+非遺+景區”立體化模式,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費新場景,邀請游客在游山西好風光的同時解鎖三晉美食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