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能代表中原文化的8種非遺,看后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厚重!
在大中原地區有5000年的歷史,文化厚重,那么有哪些非遺文化最能代表呢?以下8種河南非遺文化,值得觀看與品位!
河南墜子
起源清代的河南地區,距今有100多年歷史,主要流傳黃河流域的華北地區,主要用河南話演唱,所以加河南墜子。
在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廣泛流傳,以新鮮活潑的特色深受群眾喜歡,近年來,河南墜子的藝人銳減,發展遇到困難,急需扶持與保護。
河南道情
又稱墜子嗡,是一種傳統的戲曲劇種,形成于清末,主要流傳于安徽北部與河南的東南部。在吸收了秧歌和花鼓的曲調后形成為戲曲。
主要表現形式曲藝說唱藝術,以唱為主。曲調純厚樸實,唱詞通俗易懂,地方味很濃后,深受群眾喜愛。
河洛大鼓
誕生于清朝的洛陽地區,后來逐漸在河南傳唱開,主要是在吸收河南墜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一種說唱藝術,介于說書與戲曲之間。
說唱為主要表演形式,不用化妝與道具,舞臺場地簡單,憑借語言說人敘事,曲調新穎動聽,受到群眾歡迎,在中原地區,特別是農村廣為流傳。
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民間傳統藝術,有2000多年歷史,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方式。
旱船
是我國傳統民間表演藝術,在河南中原地區以及陜西、山西、河北等華北各地都廣為流行,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
逢年過節或慶祝時候,這種民俗文化在北方農村表演較多,有很好的群眾基礎,難度不大,一般人都可以參演。演員需要化妝,表演時配有音樂。
汴繡
是中國傳統刺繡工藝,1000多年歷史,有國寶之稱。以繡工精致、針法細密、色彩秀麗而著稱,早在北宋時期就已馳名國內外。
汴繡在借鑒了蘇繡與湘繡等長處,并吸收了河南民間刺繡后,形成汴繡獨特風格,擅長于花鳥蟲魚飛禽走獸與山水圖景。
浚縣泥咕咕
浚縣泥咕咕流傳已久,主要以經典歷史人物以及自然界的動物為原型,來創作藝術品,寄托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
主要以黑色為底,然后彩繪各種花樣,作品栩栩如生,主要是在農村農閑時候,進行的一種創作,以小作坊生產為主,一家一戶自行生產。
麥稈畫
又稱麥草畫、麥燙畫、麥秸畫等,其工藝源于古代中原河南地區,已有1000多年傳承歷史。經歷代創新,成為一種完善的藝術形式。
麥稈畫是民間純手工藝技術,它充分利用天然麥稈的自然光澤和材質,表現天地風雨、花鳥蟲魚、人物風景等。麥稈畫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又符合現代裝飾藝術,最能體現老祖宗的精巧技藝和聰明才智。
以上8種非遺文化是作者的觀點,當然了,由于中原文化種類眾多,經典非遺文化項目更是數不勝數。
如果沒有提到你家鄉的文化項目,請不要拍磚,那就留言吧,我們比一比哪里的非遺文化項目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3月19日,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寶慶油布傘制作技藝培訓班。未來,雙清區將依托這些非遺項目,開發更多兼具文化內涵與參與性的文旅產品,如非遺研學線路、民俗體驗活動等,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助力雙清文旅向著更高質量、更具特色的方向大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