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能代表中原文化的8種非遺,看后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厚重!
在大中原地區有5000年的歷史,文化厚重,那么有哪些非遺文化最能代表呢?以下8種河南非遺文化,值得觀看與品位!
河南墜子
起源清代的河南地區,距今有100多年歷史,主要流傳黃河流域的華北地區,主要用河南話演唱,所以加河南墜子。
在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廣泛流傳,以新鮮活潑的特色深受群眾喜歡,近年來,河南墜子的藝人銳減,發展遇到困難,急需扶持與保護。
河南道情
又稱墜子嗡,是一種傳統的戲曲劇種,形成于清末,主要流傳于安徽北部與河南的東南部。在吸收了秧歌和花鼓的曲調后形成為戲曲。
主要表現形式曲藝說唱藝術,以唱為主。曲調純厚樸實,唱詞通俗易懂,地方味很濃后,深受群眾喜愛。
河洛大鼓
誕生于清朝的洛陽地區,后來逐漸在河南傳唱開,主要是在吸收河南墜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一種說唱藝術,介于說書與戲曲之間。
說唱為主要表演形式,不用化妝與道具,舞臺場地簡單,憑借語言說人敘事,曲調新穎動聽,受到群眾歡迎,在中原地區,特別是農村廣為流傳。
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民間傳統藝術,有2000多年歷史,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方式。
旱船
是我國傳統民間表演藝術,在河南中原地區以及陜西、山西、河北等華北各地都廣為流行,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
逢年過節或慶祝時候,這種民俗文化在北方農村表演較多,有很好的群眾基礎,難度不大,一般人都可以參演。演員需要化妝,表演時配有音樂。
汴繡
是中國傳統刺繡工藝,1000多年歷史,有國寶之稱。以繡工精致、針法細密、色彩秀麗而著稱,早在北宋時期就已馳名國內外。
汴繡在借鑒了蘇繡與湘繡等長處,并吸收了河南民間刺繡后,形成汴繡獨特風格,擅長于花鳥蟲魚飛禽走獸與山水圖景。
浚縣泥咕咕
浚縣泥咕咕流傳已久,主要以經典歷史人物以及自然界的動物為原型,來創作藝術品,寄托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
主要以黑色為底,然后彩繪各種花樣,作品栩栩如生,主要是在農村農閑時候,進行的一種創作,以小作坊生產為主,一家一戶自行生產。
麥稈畫
又稱麥草畫、麥燙畫、麥秸畫等,其工藝源于古代中原河南地區,已有1000多年傳承歷史。經歷代創新,成為一種完善的藝術形式。
麥稈畫是民間純手工藝技術,它充分利用天然麥稈的自然光澤和材質,表現天地風雨、花鳥蟲魚、人物風景等。麥稈畫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又符合現代裝飾藝術,最能體現老祖宗的精巧技藝和聰明才智。
以上8種非遺文化是作者的觀點,當然了,由于中原文化種類眾多,經典非遺文化項目更是數不勝數。
如果沒有提到你家鄉的文化項目,請不要拍磚,那就留言吧,我們比一比哪里的非遺文化項目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
大學生們在長江頭條的分享里,寫滿了他們與非遺匠人共同參與制作的生動場景。長江頭條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施展創意、助力非遺“破圈”的廣闊舞臺。當大學生將非遺文化實踐成果匯入長江頭條平臺,一場“青創賦能傳統”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
近日,“世界賽裝之源·時尚創意楚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代時尚設計合作伙伴會議在云南楚雄舉辦。會議圍繞“非遺與時尚的融合與創新”話題設置主題演講、圓桌論壇、非遺時尚秀等多個環節。通過這樣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可以進一步提升中國非遺在全球時尚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