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古琴、書法、
剪紙、京劇、珠算……
你能數的出來的非遺有多少?
不知道?沒關系!
小編今天帶你回顧
2016年北京市文化局在非遺工作方面的努力
看點
01
促交流 打造京津冀非遺文化品牌
2016年夏季,三地文化部門聯合主辦“第二屆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顒右浴胺沁z與現代生活”為主題,包括展覽展示、專場演出、“新皇會”展演等三個部分,匯聚京津冀三省市130余項非遺代表性項目。短短五天就吸引了55000余人次觀眾。
北京市此次有傳統舞蹈、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8大類別37個項目的56位傳承人參展參演。京西太平鼓節目《鼓舞太平》、花絲鑲嵌制作技藝作品《文房寶車》、雕漆技藝作品《龍紋如意》等獲得了觀眾的一致稱贊。
看點
02
推動非遺傳承創新 舉辦主題活動
為引導鼓勵少年兒童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推動燕京八絕的傳承創新,自2016年年初,組織20所小學的200名學生走進景泰藍制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深入了解景泰藍傳統技藝流程,學習并親身體驗設計、繪圖、掐絲、點藍等主要制作環節。
▲童趣景泰藍展覽現場體驗景泰藍制作技藝的小觀眾
孩子們通過從眼到手,從手到心的互動體驗,進一步領略傳統手工技藝的魅力,并融入自己的童心稚趣,完成了作品的設計制作,賦予了景泰藍新的生命和活力,讓端莊華貴的景泰藍可愛可親。
▲孩子們的景泰藍作品
2016年5月31日-6月19日,六一兒童節、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期間,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童趣景泰藍——兒童非遺作品專題展”。活動集實物展品、現場技藝展示、平面圖稿、多媒體演示、開放性體驗于一體,在國家大劇院展出了孩子們自己設計制作的景泰藍作品。此次兒童作品專題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左四)對孩子們的作品給予了充分肯定。
看點
03
加強傳承人保護 開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
為加強傳承人保護,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掌握的非遺知識和精湛技藝,為后人傳承、研究、宣傳、利用非遺留下的寶貴資料,在文化部的指導和支持下,組織開展了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上半年,完成了劉萍、張蘊華等3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試點工作評估驗收。在此基礎上,完成康玉生、趙燕俠等十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記錄成果包括全面搜集、整理的10位代表性傳承人已有相關資料近1300份,為傳承人拍攝制作口述片、項目實踐片、傳承教學片及綜述片等共計100多個小時。
看點
04
推動非遺隊伍建設 提升北京非遺國內外影響力
1根據文化部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有關要求,組織中央民族大學舉辦“蘆笙制作技藝傳承人群培訓班”;組織北京建筑大學舉辦“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瓦磚作磚雕)普及培訓班”。培訓內容豐富,設置了非遺政策法規、專業知識、技藝調研、交流創作、展覽研討等課程模塊,參加培訓的傳承人表示自己的文化藝術素養、審美及創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對傳統工藝如何走進現代生活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實踐。
22016年8月29日至9月2日,舉辦了“2016年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培訓班”。本次培訓從我國非遺保護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思考,非遺法律法規及文化行政部門在非遺保護中的職能等方面進行授課。邀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專家從審美能力提升、設計創新、品牌與包裝等方面進行授課;以“古琴藝術保護”為專題,組織學員到古琴藝術項目保護單位、古琴藝術體驗館及演出場所,學習交流項目保護經驗做法。
3參加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展出了由少年兒童制作的景泰藍圓盤及北京市琺瑯廠制作的吉慶太和尊等5件作品,展示傳統手工藝非遺保護傳承的新進展和新成果。
博覽會融合展陳、演示、比賽、體驗等形式,活動期間參觀人數達48萬人次,北京市文化局獲“優秀組織獎”。
4參加“第五屆世界旅游經濟論壇”。應組委會邀請,赴澳門參加“魅力北京”旅游文化展部分,現場展示的非遺作品有機融合了傳統和現代元素,完美呈現了北京的歷史面貌和當代特色,在國際層面展示宣傳了首都傳統文化新的風貌與活力,很多觀眾觀展后表示非常期待能到北京,體驗和享受這個城市的人文風情。
文化北京覺得不錯,就趕緊掃碼關注我們吧!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本心研續隴韻傳心實踐團赴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開展以“傳播臨夏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次臨夏之行,不僅讓珍貴的非遺文化基因被重新解碼和激活,更生動展現了當代大學生在助力鄉村振興、推動文化繁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