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文旅集市活動現場,洪曉瑜(右)展示春仔花制作技藝。(林木陽攝)
在翔安文旅集市上,來自洪厝村的洪曉瑜攤位前擠滿了人。彩色的絲線、月牙狀的金箔紙,在她的巧手中交錯纏繞,“開”出了一朵形態逼真的石榴花……
閩南婦女有戴春仔花的習俗,但現今能制作春仔花的人越來越少。不過這門傳統手工藝,在翔安區鳳翔街道洪厝村,得到很好的傳承與創新。
33歲洪曉瑜是春仔花的翔安區非遺傳承人,她的母親洪素珍和舅媽都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春仔花習俗”代表性傳承人。細細數來,制作春仔花的手藝在她家傳承至少已有四代了。
洪曉瑜自稱“守藝人”。如今她會到學校,給學生講述春仔花的傳統習俗;她會用手機開直播,傳授春仔花的制作技藝;她會奔走各種文旅活動現場,向游客展示這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魅力。
“春”在閩南話中音同“?!?,象征富足有余。洪厝村是春仔花的推廣地。在各種節慶場合以及人生的重要儀式中,春仔花都被當地女子視為美好的信物,插在頭發上。
春仔花流傳四百余年,如今形成了婆婆花、新娘花、普通花、孩童花及喪事花等十來個品種,在不同場合供不同身份的女子使用。
“一朵閩南春仔花,見證了無數女子從含苞待放到花開花落的一生。結婚、生子、起大厝(蓋房),都離不開它,白事也常用它做答謝親友的贈禮?!焙闀澡ふf,絲線纏繞的春仔花,工藝雖不復雜,材料尋常普通,但在人情往來間卻被視為最富情誼的禮物。由母親贈予女兒,由媳婦奉給婆婆。它也被視為獻給神明的禮物,出現在洪厝村大大小小的供桌上,裝點著滿桌子供品,祈求日子紅火。
閩南有句俗語:“有吃沒吃,老來戴花更嬌俏?!币鉃?,不管日子過得怎么樣,都要戴朵花,讓自己更嬌俏。洪厝女擅于做花,自然也都愛花。洪曉瑜記得,奶奶有一只鐵盒,里面是攢了一輩子的春仔花,形式各樣,款式各異。平日里,奶奶和牌友們總喜歡在發髻插上一對春仔花和鮮花。
春仔花是一種融入生活的習俗,農閑時洪厝村民會制作春仔花貼補家用。與同村的閨友一樣,洪曉瑜7歲就開始跟著外婆學做春仔花,8歲賺到她的“第一桶金”2元錢。洪曉瑜說,洪厝女兒家打小就會扎春仔花掙學費和零花錢。
現在,洪曉瑜的大女兒也會扎春仔花,這項技藝已經被新一代傳承人帶到了校園?!斑@是屬于閩南文化的獨特記憶”。洪曉瑜說,她們在翔安中心小學、洪厝小學都開設了春仔花興趣課程,還不定期走進廈門大學、集美美術學院等高校,讓更多人了解體驗春仔花。
如今,春仔花習俗在海峽兩岸乃至東南亞地區被完整保留傳承著,市場需求依然很大,產品供不應求,洪厝村村民們稱其“墻內開花墻外香”。
幾天前,洪曉瑜又完成了一批發往臺灣地區的訂單。她說,洪厝春仔花習俗源遠流長,傳統的元素保留得比較完整,這是吸引臺灣同胞的關鍵。自從春仔花習俗獲評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后,來取經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就有臺灣同胞。同時,臺灣手藝人帶來的纏花文創產品也相當成熟,他們對絲線、材料的創意設計,很有借鑒意義?,F在,洪曉瑜設計的春仔花不僅僅只是簪花,還制成耳環、胸針、插花等文創產品。她還結合當下的漢服風潮,設計制作了整套頭飾和其他小首飾。洪曉瑜認為,顧客強調個性化,促使她們在傳承中不斷吸納新鮮的理念,豐富了春仔花的內涵。
(來源:廈門日報記者曾嫣艷)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