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居易《長恨歌》中的“云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到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描寫的“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都記載著古人喜愛頭戴簪花的習慣。但由于當時條件有限,普通的花卉無法長期保存,所以一些手巧的人便制作了絹花、纏花、珠花等人造花卉。我出生于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年齡很小的時候,就在偶然之間見到過纏花,那時候只覺得纏花看起來漂漂亮亮的。年幼的我對它沒有太多的興趣,不久之后也就將這件事情拋之腦后了。在我長大的這十幾年間,我再也沒有見到過纏花,也沒有接觸到與纏花有關的信息。直到今年櫸燁三下鄉團隊成立前夕,在我們確定支教地點為黃岡市英山縣后,我在了解英山文化歷史的過程中,再次看到了它的身影,也正式的知道了它的名字“英山纏花”。現在“英山纏花”已經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仍然只有少數人了解這項技藝。這讓我替它深感遺憾。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活態流變。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是中華文脈的薪火延續,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最佳體現,更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顯。為了讓留住小時候的記憶,也為了弘揚非物質文化,我決定把對“英山纏花”的宣傳與教學加入我們團隊的策劃之中。為此我們團隊首先需要有一個熟悉和了解纏花文化的人,很顯然,我自己沒辦法去承擔這項任務。于是我們在學校內部征集到了一名從小到大都在學習學習和制作“英山纏花”的隊員。何同學出自書香世家,從小就學習琴棋書畫和纏花刺繡等技藝。她和我說,這么多年過去了,其他的技藝她大多都忘掉了,只有纏花這一項她一直在堅持。何同學對纏花的這份熱愛讓我深深動容,數不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如果不是那些仍然在為非遺文化苦苦堅持的人,或許以后我們能見到的,就更少了吧。
纏花的宣傳和教學進行得非常順利,那些小孩子們都被“英山纏花”漂亮的外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所吸引,一絲不茍的跟著何老師學習纏花的制作。不少同學下課了還意猶未盡,仍然拉著何老師詢問自己不熟悉的制作步驟。“英山纏花”的制作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制作一片葉子有時候都要花費數十分鐘。但是同學們絲毫都不畏懼艱苦,最終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這次“英山纏花”傳承活動的成功舉辦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盡管這么多年不曾廣泛地出現在人們面前,但是當它出現的時候,還是讓我們著迷。也許我們做不到像何同學他們這樣,用十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守護“非遺”文化。但是我們至少應該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在宇宙和歷史的長河中,一個民族何以證明它的存在?肉體易逝,而精神永存!唯有把五千年的民族共同記憶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我們這個民族才能在千百年后,仍有東西可以留在這個世界,證明我們來過!
作者/來源:李大大白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