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巧手,捏出濃濃年味;一把剪刀,承載美好祝福。1月15日,鹽城亭湖竹林大飯店舉辦“竹林賀歲、非遺迎春”活動,為即將到來的春節(jié)“造勢”,憨態(tài)可掬的人物面塑、惟妙惟肖的鮮紅窗花、復雜又精巧的中國結,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
“馬上就要到兔年了,我就做一個可愛的兔子,既符合年輕人的喜好,也包含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捏、揉、壓、搓、掀,一根竹簽,幾團小小的面泥,在面塑大師陳學高的手中幾經翻轉,一個白白胖胖、精致生動的小兔子便出現了。
面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藝術之一,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且因面塑體積小、便于攜帶,經久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非常適合饋贈親友。
“記得小時候買一個面人能高興好幾天,后來就很少見了,現在我打算再買一個送給我的孩子,讓他也感受我小時候的快樂。”拿到自己購買的面人,市民顧婧怡特別開心,感慨在竹林大飯店找回了兒時的快樂時光。
同樣,剪紙作為我國一項傳統(tǒng)民間藝術,也深受市民的喜愛。活動中,非遺(剪紙)第三代傳承人邱月正聚精會神地剪著窗花,沒一會兒,她靈巧的手中就呈現出一個“春”字。在桌子上,鋪著一張張已經剪好的“年年有余”“闔家團圓”“一帆風順”等各式各樣的窗花。“在春節(jié)期間剪窗花、貼窗花,不僅可以達到裝飾環(huán)境、渲染氣氛的目的,也寄托著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美好愿望。”邱月說道。
“今天剪的春字,比較簡單易學,也十分契合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jié)。”邱月介紹,“很多小朋友看到了都感覺很好奇。過年貼上窗花,就有了喜慶的氛圍。我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夠認識剪紙、了解剪紙,共同把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
“此次竹林大飯店開展的‘竹林賀歲、非遺迎春’活動,把具有時代性、特色性、地域性、親民性的產品都帶到了現場,讓市民沉浸式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同時,我們也將繼續(xù)引進、開展各種新春活動,讓廣大市民感受到濃濃的亭湖年味。”建軍路商業(yè)街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通訊員鄭夢嬌
校對 陶善工
剪紙傳承人徐長琴為了提升剪紙技藝,徐長琴自費到外地學習,參加比賽,拜訪全國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和名家。眾多榮譽不僅是對徐長琴剪紙藝術的肯定,也是對她傳承非遺的贊賞。徐長琴將永葆初心,用她的雙手創(chuàng)作出更多精美的剪紙作品,讓這項非遺技藝真正地在昌吉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近日,南通市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李海烽將家鄉(xiāng)地標與剪紙藝術巧妙結合,精心創(chuàng)作出多幅富有特色的剪紙作品。文峰塔、支云塔、電視塔、美術館、蘇通大橋等元素“躍然紙上”,給人帶來全新的城市印象。根據兩個字的橫豎撇捺,將文峰塔、支云塔和蘇通大橋等南通
4月26日,在山東省重點打造的“齊魯1號”文旅專列上,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文化盛宴吸引了眾多旅客的目光。兗州古稱魯郡,“齊魯1號”文旅專列,特邀魯郡面塑旅途非遺文化展演,旨在通過“非遺+旅游”模式,讓乘客在旅途中近距離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由
非遺文化面塑中秋佳節(jié)來臨,羅季捏了這件《嫦娥奔月》慶賀,他說:這件面塑作品塑造了嫦娥奔向月亮時對人間的無限留念。洛神、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等,都是面塑常見的表現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