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虎一躍乘風去,玉兔輕盈送福來。在喜迎兔年新春的日子里,“‘兔’步青云”風箏制作、玉兔手提燈籠DIY等手工體驗活動將非遺項目與兔年相結合,讓市民感受傳統(tǒng)年俗文化和非遺帶來的濃濃年味。
1月18日,記者走進徐行鎮(zhèn)文化體育服務中心,紅紅火火的年味撲面而來。貼著“兔年大吉”“錢兔似錦”的門廊立在大廳東側,“福”字、春聯(lián)沿路排開,市民們在鋪著紅色絨布的桌旁開啟手工時間。
貼剪紙、裝骨架、涂膠水、打孔穿繩……大家在老師的帶領下忙得不亦樂乎。一個風箏看似簡單,制作起來可并不簡單。領銜這次制作活動的徐行風箏隊老師劉同生,事先就做了很多功課。“考慮到方便大家入門,我們盡量簡化了制作流程,但風箏的精巧之處依然保留著,讓大家在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民間藝人在創(chuàng)作作品過程中的不易。”劉同生說道。
市民陳女士經常參加各種民俗手工制作活動,她興奮地展示起自己親手做的作品:“參加這個活動不僅讓我的動手能力增強了,也對我們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手工藝有了一個了解和體驗,很有意義。”
制作完了風箏,還能再學學怎么做一只手提燈籠。俏皮可愛的兔子燈深受小朋友的喜愛,輕輕按下開關,柔和的光線透過紙散發(fā)出來,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兔子映入眼簾。在制作年俗手工藝品的過程中,市民們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
“徐行的非遺特色項目繁多,傳統(tǒng)文化底蘊深厚,希望能夠通過這些大家喜聞樂見的活動,更好促進非遺文化的活化趣化。”徐行鎮(zhèn)文化體育服務中心主任周靜怡表示,春節(jié)期間,還將推出元宵節(jié)兔子燈制作、湯圓制作、草編非遺嘉年華等活動,在新春佳節(jié)給市民送上豐富文化大餐。
撰稿:李藍玉(見習)
攝像:徐忻宇(見習)
編輯:倪丹丹
從存在形態(tài)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tǒng)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
3、非物質性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特性,是它與物質文化遺產質的區(qū)別之所在。5、它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9、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從公約規(guī)定的任何一類來看,都是極其豐富的。1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形態(tài),與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