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虎一躍乘風去,玉兔輕盈送福來。在喜迎兔年新春的日子里,“‘兔’步青云”風箏制作、玉兔手提燈籠DIY等手工體驗活動將非遺項目與兔年相結合,讓市民感受傳統年俗文化和非遺帶來的濃濃年味。
1月18日,記者走進徐行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紅紅火火的年味撲面而來。貼著“兔年大吉”“錢兔似錦”的門廊立在大廳東側,“福”字、春聯沿路排開,市民們在鋪著紅色絨布的桌旁開啟手工時間。
貼剪紙、裝骨架、涂膠水、打孔穿繩……大家在老師的帶領下忙得不亦樂乎。一個風箏看似簡單,制作起來可并不簡單。領銜這次制作活動的徐行風箏隊老師劉同生,事先就做了很多功課。“考慮到方便大家入門,我們盡量簡化了制作流程,但風箏的精巧之處依然保留著,讓大家在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民間藝人在創作作品過程中的不易。”劉同生說道。
市民陳女士經常參加各種民俗手工制作活動,她興奮地展示起自己親手做的作品:“參加這個活動不僅讓我的動手能力增強了,也對我們祖國傳統文化的手工藝有了一個了解和體驗,很有意義。”
制作完了風箏,還能再學學怎么做一只手提燈籠。俏皮可愛的兔子燈深受小朋友的喜愛,輕輕按下開關,柔和的光線透過紙散發出來,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兔子映入眼簾。在制作年俗手工藝品的過程中,市民們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
“徐行的非遺特色項目繁多,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希望能夠通過這些大家喜聞樂見的活動,更好促進非遺文化的活化趣化。”徐行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主任周靜怡表示,春節期間,還將推出元宵節兔子燈制作、湯圓制作、草編非遺嘉年華等活動,在新春佳節給市民送上豐富文化大餐。
撰稿:李藍玉(見習)
攝像:徐忻宇(見習)
編輯:倪丹丹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