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昌江民族中學,學生在跳竹竿舞。凌楠 攝
圖為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黃玉英在制陶。凌楠 攝
圖為黎族阿婆在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內向游客展示黎錦技藝。潘達強 攝
圖為20歲的黎族小伙張俊揚在五指山黎族織錦傳習所學習織錦技藝。符宇群 攝
通訊:在“守藝”中創新海南非遺“活好了”
中新網海口1月2日電 題:在“守藝”中創新 海南非遺“活好了”
作者 符宇群 凌楠 張茜翼
“掌握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不僅能對外展示我們的民族文化,還能憑手藝獲得收入。”在海南五指山黎族織錦傳習所,20歲的黎族小伙張俊揚特別顯眼。看好黎錦產業發展前景,他學習此項國家級非遺技藝已有5年,希望未來能有自己的黎錦品牌。
黎族織錦技藝過去“傳女不傳男”,而今,張俊揚已并非個例。“現在學習織錦這門傳統手藝的人可多了,從大人到孩子都有。”五指山市文化館館長張欣欣說,自2013年開始,五指山中小學校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挑選一個班級開展黎錦課程,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能進班學習。
中國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島,其豐富的非遺文化傳承至今。近些年來,海南多地通過開設非遺傳習所、非遺進校園、非遺展演等活動,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非遺保護和傳承。記者日前在五指山、白沙、昌江、保亭等地走訪看到,在堅守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非遺傳承不斷創新,非遺逐漸活下去,活好了。
“三亞一客戶昨天訂了10個大的黎陶擺件,每個2800元。”在昌江黎族自治縣昌江羊拜亮制陶傳習所,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黃玉英近日高興地對記者說。黃玉英在傳承母親——國家級非遺項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傳承人羊拜亮制陶技藝的基礎上,2017年成立合作社,將黎族的一些文化符號加入到黎陶上,讓其更具藝術效果,農家樂、酒店等愿意采購黎陶作為藝術擺件。“90多歲的媽媽說,現在放心了,有人傳承發揚民族手藝。”她說。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60歲的“黎族竹木器樂”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黃照安,不僅走進中小學校授課,還在其任副校長的老年大學里組建了6個八音樂隊,“每逢重要節日和婚喪嫁娶,樂隊忙不過來”。
位于保亭境內的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方式展現黎族紡染織繡技藝、黎族打柴舞、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等多項國家級非遺項目,游客可觀賞、可體驗,還可購買相應的產品,原汁原味的黎苗風情深受歡迎。
在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傳統黎錦還走進現代網絡直播帶貨。白沙燦然黎錦手工藝專業合作社社長張潮瑛開播一場兩個小時的直播,互動達10萬次,富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黎錦制品借助網絡銷售一空。
創新中的非遺文化正逐步在重大節慶活動的舞臺中央閃亮。2020年11月,作為第二十一屆海南國際旅游島歡樂節重要活動之一的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科技與非遺融合”“古老與時尚交輝”讓觀眾體驗到了海南非遺在傳承、創新融合中散發的全新活力。
活下去,活好了,但要讓非遺項目持續“火”起來,恐非易事。黃玉英告訴記者,上述的大訂單并非常態,合作社成立幾年來,成員的分紅并不高。
“傳統技藝需要改良創新,與社會潮流接軌,才能獲得更多現代人的喜愛。”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長黃友賢以“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為例說,傳統技藝需要與時俱進,才能更好走向市場。
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符秀容受訪時也表示,在保護傳承的同時,只有重新走入生活,走進社會,非遺傳承才能走得更遠。
大到十幾米長的壁掛、桌旗、床旗等家居用品,小到精巧的文具、手機套、鑰匙扣,海南錦繡織貝實業有限公司長期探索將黎族織錦技藝與商業相結合,打造旅游文創產品。
“不僅要注重技藝的傳承,還要注重產品的設計和營銷,這同樣重要。”該公司董事長郭凱認為,除了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和培訓外,政府還應大力支持企業參與非遺傳承保護,以形成合力打通非遺產業化道路。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在四川這片美食的沃土上,小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傳承。四川小吃10大品牌推薦四川宮廷糕點——匠心獨運,非遺糕點這四家品牌,以非遺技藝為加持,將四川小吃的“辣”味與文化底蘊完美融合,成為了四川美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