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跟著非遺逛海南——2021海南非遺研學發展大會”非遺研學成果發布會暨資源推介會在海口舉行,對79件入選非遺研學創意設計大賽的作品進行頒獎。
這次活動是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貫徹落實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推廣的系列活動之一,也標志著“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海南非遺系列活動圓滿收官。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6月12日,2021年首屆南山非遺節開幕。
一會場一特色盡顯非遺魅力
早在2005年,國務院確定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6月12日是第16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海南省旅文廳圍繞“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主題,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近100場非遺系列活動,主場活動設海口、三亞、五指山、定安、保亭五大片區會場,突出“一會場一特色”的特點,為市民游客奉上分量足、樣式新的文化盛宴,讓更多的非遺保護與研發成果惠及人民群眾。
↑臨高人偶戲。
↑瓊劇演出。
潮流集市,嗨購海南,這是海口會場的亮點。6月12日晚,海口會場舉辦了“海南非遺購物節”活動,以直播帶貨+線下集市相結合的方式,打造“非遺+電商+體驗+傳播”模式,賦能非遺傳承展銷,當晚近80萬人參與線上線下的“非遺”好物搶購。
五指山會場主打“百年競技薪火傳承”競技類活動。來自五指山、三亞、東方、昌江、樂東等9個市縣的近100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亮出“殺手锏”,現場PK技藝,展現各具特色的錦繡魅力。
定安縣素有瓊劇之鄉的美譽。定安會場以傳統音樂和戲劇為主,邀請著名瓊劇表演藝術家李桂琴、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陳素珍等梨園名伶登臺,表演瓊劇、公仔戲、人偶戲、瓊僑歌謠、儋州調聲等列入非遺保護名錄的傳統音樂和戲劇節目,展示瓊韻新姿。
作為國家5A級景區的南山文化旅游區,今年推出首屆南山非遺節,將弘揚傳統文化的非遺節慶活動融入旅游資源,讓游客在游覽南山的同時共享非遺帶來的文化盛宴,助推南山非遺節成為三亞的文化旅游名片。
研學游一直是國內旅文行業求新求變的熱點。保亭會場結合研學游開展非遺研學課程設計大賽、非遺研學旅游路線設計大賽、非遺研學旅游推介等活動,探索將“非遺+研學”融入現代生活,創新開展非遺保護傳承教育。
↑打柴舞。
讓非遺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
給泥土調水、揉捏,塑形……在無數次練就的手法中,一個個陶器雛形逐步顯現。“我參加此次展銷活動,一天就賣了8件黎陶。”6月12日,來自海南昌江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黃玉英在展示黎陶技藝間隙如是說。
↑黎族婦女織錦。
↑海南非遺手工藝品。
黃玉英參加的是2021年首屆南山非遺節,該活動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海南省非遺系列活動的重頭戲。在首屆南山非遺節現場,除了有黃玉英這樣的非遺傳承人在非遺活態展示中大展身手,還有其他非遺傳承人如符慶香、符麗榮等在展演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提高非遺項目的“能見度”。
在保亭會場,不僅展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還有黎族竹木器樂、黎族樹皮布制作、黎族鉆木取火、黎族藤竹編、苗繡等非遺項目。憑借其精致的制作工藝、濃郁的民族風情,一個個獨具民族特色的非遺產品讓市民游客大開眼界,流連忘返。
海口市貝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周仁慈說,非遺技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石,需要每個人來保護和傳承。近年來,他和職業學校合作,開設非遺技藝的培訓課程,讓非遺技藝在保護傳承中接觸到更多的年輕人。
許多細心的市民和游客發現,非遺不僅在逐年“年輕化”,還在逐步“日常化”。在南山非遺節的高淳陶瓷當代官窯展區,絕大部分展品是花瓶、茶壺茶杯、餐具等日用品;在海南第八屆民間非遺大展現場,食用鹽、刀具、咖啡等非遺手工藝品和文創產品俯拾皆是。一件件非遺手工藝品、文創產品,憑借其獨特性、藝術性和實用性正日益受到消費者關注,逐步滲入島內島外民眾的日常生活。
↑2021海南非遺購物節線下集市。
“跨界”發展賦能非遺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促進非遺傳承發展?近年來,海南不斷創新放大“非遺+”效益,讓非遺跨界發展,激發非遺傳承的內生動力。目前,海南非遺已在旅游、電商、時尚、教育等領域大放光彩,展示非遺和當代生活相融的魅力,提升了老百姓對非遺的親近感和認同感。
↑新發展階段的海南非遺研討會。
↑非遺研學創意設計大賽頒獎典禮。
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海南非遺系列活動期間,來自國內的行業大咖們多方面為海南非遺傳承發展進行“號脈”并開出“處方”,激發非遺的生機和活力。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趙罡認為,海南的非遺項目,特別是黎族紡染織繡技藝是海南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海南的非遺項目要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需加強和社區、學校、旅游、民宿、酒店、景區及更多的商業機構進行跨界融合,讓非遺項目更生動地展現在老百姓的面前,讓更多年輕人喜歡非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新發展階段海南非遺如何融合設計?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長項兆倫表示,傳統工藝正在進入提高發展質量的新階段,需要設計力量和科學技術的介入,善于運用新的工具、新的材料、新的裝備,來更好地實現創意、實現功能,提高作品和產品的呈現效果。
此外,海南還通過非遺研學創意設計大賽、非遺研學研討會等系列活動,不僅凝聚文化、旅游、教育等多領域跨界融合,同時也匯集形成了人才智庫,為推動非遺產業化向前發展而精準發力。
海南省旅文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海南出臺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到 2023年黎錦及周邊產品開發實現生活化、時尚化、國際化,成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文化名片。隨著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不斷加快,海南省旅文廳將加大非遺產業發展力度,讓海南非遺“活”起來“火”起來,走向國際舞臺。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