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加大保護和傳承工作力度,注重基礎、突出特色、創新方法,在非遺傳承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立足品牌,拓寬非遺普及渠道
一是非遺+“人人有藝”。亳州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人人有藝”已連續招生13期免費公益培訓課程,涉及書法、國畫、篆刻、拓片、棋類、琴類、老年智能手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等50多個藝術門類,共開設521個公益班級市非遺保護中心多措并舉,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6252余課時,惠及學員余名。亳州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高度重視傳承和保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立足培訓,開設拓片、古琴、五禽戲、太極拳、亳州剪紙、木蘭武術、國家級非遺晰揚掌等眾多課程,做好傳承發展,發揮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的陣地作用。
二是非遺+文化大講堂。亳州文化大講堂作為亳州市文化館重要品牌活動,每年舉辦不少于12期,目前已舉辦59期。通過舉辦文化大講堂,開展古琴雅集、五禽戲講座、二夾弦講座等非遺專題,不斷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與普及。
(二)舉辦活動,促進非遺傳承發展
一是舉辦各類展演展示活動。結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節日節慶,舉辦“非遺傳承展絕技·百年華誕頌黨恩”——亳州市慶祝建黨100周年非遺展示活動,“慶國慶·展非遺”——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普及活動,迎新春“福壽喜”——非遺剪紙展,“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非遺視頻展播活動,“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活動等各類展演展示活動。
二是開展非遺進基層活動。亳州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每年組織不少于12場“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活動,影響力巨大。通過非遺老師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的現場教學,充分吸引了學生和群眾的注意力,讓群眾真正了解非遺、認知非遺,帶動了一大批剪紙愛好者、古琴愛好者等,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三)創新舉措,全面推進非遺工作
一是開發文創產品。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開發一系列文創宣傳品,如五禽戲手機支架等,用通俗、貼近生活的方式拉近群眾與非遺的距離,讓非遺走進群眾生活。
二是加快非遺展廳建設。非遺展廳在弘揚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兼具開展非遺傳習實踐活動功能,有很強的參與性和社教屬性,通過網絡和數字技術,可以實現非遺的數字化展示、交互體驗,降低學習非遺的門檻,更具便利性、普眾性,群眾可以“掃一掃”將非遺“帶回家”,時刻學習、體驗、受益。
三是加強學術建設。市文化館啟動了《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暫定名)的編輯工作,全面收集、整理我市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通過出版專業圖書,梳理我市非遺發展脈絡,匯總我市非遺“百科”,為群眾了解非遺提供新的渠道。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