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非遺展示 來源/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500歲的古猗園,有了“新身份”。昨晚,古猗園與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共建的上海首個“非遺主題公園”在古猗園揭牌,開啟了“古典園林遇到非遺傳承,高校智慧融入城市建設”的新篇章。國慶期間,園內將舉辦各類非遺特色活動,邀市民體驗江南古典園林之美。
將成為市民體驗非遺新空間
華燈初上,身穿帶有古猗園元素服裝的模特們,穿過雕梁畫棟的逸野堂,緩緩走到游客面前……昨晚,一場沉浸式秀演在園內上演。這是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產品藝術設計專業師生專為古猗園設計的“古猗新韻”中國傳統服飾,30余件非遺服飾驚艷亮相。此項活動也是今年上海旅游節期間,市文旅局在南翔鎮舉辦的“國潮游園?探金篇”活動的組成部分。
記者獲悉,“十四五”期間,上海將在新建改建的公園中,增加體育、文化、音樂、藝術、戲曲、紅色資源等元素,突出“公園+特色”。為此,古猗園與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攜手,推出古猗園江南文化講壇、非遺美育體驗課程、國風創意市集、園林文創研發等公共文化活動,助力古猗園成為市民體驗非遺文化的新空間。
圖說:“古猗新韻”中國傳統服飾秀演現場
今后,在這個雙方共同打造的“猗園小貢生”美育課堂暨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里,將定期推出非遺美育體驗活動,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非遺傳承中來,助推非遺的活態傳承。
國慶設非遺主題文化體驗
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的古猗園,至今已有500年歷史。自1959年修繕開園后,古猗園持續舉辦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活動,展示八大類非遺項目,包括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舞蹈、民間傳說、民俗、曲藝、傳統醫藥等。
竹刻(嘉定竹刻)、徽州三雕、泥塑(蘇州泥塑)、楹聯習俗、燈彩(上海燈彩)、蘇繡(揚州刺繡)、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盆景技藝(蘇派盆景技藝)、剪紙(上海剪紙)、竹編(東陽竹編)、草編(徐行草編)……百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都曾在古猗園與游客“見面”,200余位非遺傳承人深度參與各項活動,向市民展示技藝。古猗園已成為本市為數不多的園林非遺文化聚集展示地,遍布園內亭臺軒榭館上的楹聯匾額和古建筑屋頂的裝飾,更在講述著非遺傳承的故事。
記者獲悉,國慶期間,剛晉升“非遺主題公園”的古猗園內,將推出系列非遺主題文化體驗。10月1日至7日,龜山下將舉辦非遺國風創意市集。10月2日至4日,將推出曲藝快閃、香囊制作、江南絲竹、黃梅戲、評彈等非遺體驗。
新民晚報記者金旻矣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近日,在天津舉行的非遺市集上,葉雕技藝非遺傳承人劉學會以時尚創意葉雕作品成功地吸引了大批粉絲。甚至這些年,他還不斷嘗試,將自己對天津的情懷融入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