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徐行蒸糕”第三代傳承人解榮光師傅和江橋鎮的居民、志愿者一起蒸糕。 上海萬佛寺供圖
中新網上海1月19日電(記者 陳靜)兔年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徐行蒸糕”第三代傳承人解榮光師傅和江橋鎮民眾、志愿者19日在上海萬佛寺內一起制作新春吉祥蒸糕,一同傳承非遺文化。
當日中午,寺院的法師和志愿者將剛剛制作完畢的吉祥蒸糕和寺院自制的八寶飯,送往江橋保潔公司道班房,為將在新春期間堅守崗位的環衛工人送上祝福。“糕是甜的,糯的,松的,軟的……吃在嘴里,歡喜在心里。”一位環衛工人說。
在上海地區,吃蒸糕的習俗歷史悠久。每逢春節與重陽節,民間都要蒸糕、吃蒸糕,寓意“蒸蒸日上,節節高”,“糕”(“高”的諧音)“糕”興興過大年。徐行蒸糕有三百多年的歷史,2015年,嘉定區將“徐行蒸糕”列入了區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徐行蒸糕”獲得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解榮光師傅告訴記者,做糕看似不難,實則大有講究。蒸糕是以糯米和粳米混合,經浸米、淘米、磨米、篩粉、拌糖水、擦粉蒸煮等七大步驟制作而成。蒸糕分成紅糖糕和白糖糕兩大類,其中,白糖糕可按人們的口味和愛好,輔以核桃、紅棗、花生、葡萄干、松子肉、冬瓜糖、紅綠絲等,衍生出不同種類、不同風味的糕。
解榮光師傅做蒸糕。 上海萬佛寺供圖
在萬佛寺的六和居,解師傅和同事們為大家介紹并展示了這門“非遺”手藝的獨到之處,只見師傅們動作熟練,泡米、篩粉、拌糖,撒上各類原料,再放到蒸爐上蒸一會兒,香噴噴的蒸糕新鮮出爐了。“今天來到萬佛寺,有這么多人愿意學做我們的非遺,喜歡我們的蒸糕,我感到非常高興。祝福大家吃了蒸糕,新的一年都能團圓、甜蜜、高興。”解師傅說。
上海萬佛寺住持慧禪法師對記者說,近年來,萬佛寺致力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今年新春佳節之際,大家一起親手做非遺蒸糕,體驗動手的快樂,許下美好的愿望,期待新的一年幸福美滿,甜甜蜜蜜,高高興興。
據悉,多年來,萬佛寺將新春祈福年俗與公益慈善活動相結合。從2015年起,萬佛寺在每年春節期間推出“微信許愿、指尖祈福”活動:民眾在萬佛寺的微信祈福平臺每發送一條祝福信息,寺院就捐出一元(人民幣,下同)錢,定向用于公益慈善事業。今年,萬佛寺所得全部善款亦將定向用于社區扶貧幫困。(完)
(中國新聞網)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