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報訊 (記者 李福瑩) 當非遺項目展示與非遺主題圖書融為一體,會產生怎樣奇妙的“文化反應”?2月1日下午,南園街道非遺主題圖書館開館儀式及南園街道“非遺在社區”發展研討會在深圳市福田區南園街道舉行。
活動現場,埔尾茶果制作技藝、臉譜面具繪畫技藝、古法紅銅鑄造技藝等非遺項目動態展示;圖書館內,《圖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令之美》《刺繡的世界之旅》等非遺經典圖書供市民翻閱,古典小巧的沉浸式閱覽室更是讓人流連忘返。
一動一靜兩相宜,南園街道非遺主題圖書館呈現出極其獨特的閱讀場景。據悉,南園街道非遺主題圖書館是福田區圖書館聯合南園街道共同打造的全國首家“非遺主題社區圖書館”、深圳市最全非遺類文獻圖書館,填補了深圳特色圖書館建設在“非遺”文化上的空白,亦為福田區“非遺在社區”落地開花的又一成效,讓非遺更加靈活的融入街區生活,構建起非遺傳承、保護、發展的深圳樣本。
該館在建設上創新出彩,總體造型典雅,極具中國傳統美。使用面積約300平方米,內設沉浸式閱讀區、開放式閱覽區、非遺展示區、非遺體驗區、研討室等,可舉行閱讀沙龍、手工傳習、非遺活動研討會等活動。
館外設小廣場,將持續開展非遺文化演出、打造非遺墟市等,為全市非遺傳承人及非遺愛好者提供咨詢、學習、交流、展示和培育的平臺。
工作人員介紹,館內藏書近8000冊,非遺類文獻占50%以上,其中包含福田區非遺文獻18種、深圳市非遺文獻32種、中華非遺文獻以及國際非遺文獻1844種。同時配備兒童類非遺圖書、綜合類圖書,可滿足不同人群閱讀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該館設置60個閱讀席位,含5個預約式沉浸閱覽室。讀者可以通過預約系統提前預約使用時段,按時到達預約位置,桌面臺燈就會自動亮起,待到預約時段結束,臺燈則會自動熄滅,用科技手段實現公共資源的最大化公平。
在非遺展示區,國家級、省、市、區各級非遺項目展品琳瑯滿目,如滿繡、皮影、核雕,紅銅工藝等。近期館內正在展出“兒時的記憶”——中國傳統連環畫展,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之間出版的《大鬧天宮》《武松打虎》《小馬過河》等連環畫經典作品,老少皆宜、雅俗共賞。
據悉,福田區圖書館將為該館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支撐,持續參與該館的服務和資源建設。后續,福田區圖書館還將依托數字化平臺,在館內搭建“非遺文化數據庫”,通過“圖書+非遺+科技”相結合,讓非遺文獻更便于保存和傳閱,讓市民可以在館內就能查詢和使用具備較高藝術性和傳播性的非遺傳承圖片、影音等電子化文獻,立體展示非遺文化。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3月19日,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寶慶油布傘制作技藝培訓班。未來,雙清區將依托這些非遺項目,開發更多兼具文化內涵與參與性的文旅產品,如非遺研學線路、民俗體驗活動等,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助力雙清文旅向著更高質量、更具特色的方向大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西安飯莊創建于1929年,由陜西民間名廚匯聚而成,是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陜菜和陜西風味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非遺文化傳承人這個稱號他是這樣說的,“我只是一名廚師。中國是文化大國,西安是文化之都,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