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民間織布技藝,是采用自制織布機,以麻為原料,經過繁雜工序紡織布匹的傳統手工技藝。武都民間織布技藝流傳分布廣泛,在武都境內主要分布在魚龍、隆興、安化、甘泉、三河、洛塘等十余個鄉鎮地,在白龍江流域和西漢水流域都有流傳。民間織布技藝于2017年10月公布為甘肅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間織布技藝已有千余年生產歷史。《武都縣志》記載,解放前武都縣群眾的服飾簡樸,除少數大財主能穿綢緞外,大多數人均穿自織土布,俗稱“州布”或麻布。武都民間織布技藝極為復雜,當地老藝人傳言:大工序二十四道,小工序七十二道,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麻布優點很多,譬如耐磨強度高、吸濕、導熱、透氣性極佳等。從種植到手織布制品,無污染,不經化學處理、漂白、印染等,無任何化學成分,無任何添加。穿著柔軟舒適、透氣、吸汗、冬暖夏涼、不起靜電、抗輻射的作用,具備市場經濟價值,是真正的綠色環保產品。
在上世紀中葉,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年代,老土布紡織進入低谷。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農村作坊式的民間紡織興盛起來。到了九十年代,打工潮對農村強烈沖擊,農村勞動力嚴重緊缺,自然,工序繁雜而價格低廉的老土布制作逐漸被人們丟棄。進入二十一世紀,老土布紡織只有耄耋之年的老人及其少量后代熟悉,織布技藝瀕臨失傳的困境,急需保護。下一步,我們將加強包括武都織布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讓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來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科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