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代相傳、至今仍在發展和再創造、能夠給人提供文化認同感和持續感的文化遺產或文化傳統,濰坊市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7項(同為省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9項。為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帶領大家走進非遺,看一看濰坊幾千年歷史中最為珍貴的傳統文化,同時,也為積極爭創“東亞文化之都”,服務中心邀您共賞99個非遺項目,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向大家講述非遺故事。濰縣糕點制作技藝
濰縣糕點始于清初,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承父業一直經營點心小店的濰縣人張奉先拜師學習烹調和糕點技藝。道光九年(1829年)張奉先學藝有成返回故里,在老濰縣街開了一家“張記糕點”店。開店以后,他在北派京式糕點的基礎上,融匯江南點心、清真糕點之所長,并且結合本地食材與口味之特點,制作出了具有獨特地域風味的濰縣糕點。近200年間,濰縣糕點制作技藝在張仲文、張茂之、張盛之、張德生等八代傳承人的傳承下代代延續,手藝不斷,受到當地士紳百姓的喜愛,并以誠信經營口碑相傳,自此張記濰縣糕點逐漸成了地方名吃,銷路甚廣,享譽四方。張氏糕點制作技藝從此為當地糕點生產者所效仿,促進了當地糕點技藝的興盛和繁榮,同時,也確立了濰縣糕點在全國的地位。2007年,第八代傳承人張健對家族糕點制作技藝進行了系統的發掘和整理,以傳承和發揚老濰縣糕點為己任,創立了山東戩記食品有限公司,并在國家商標局注冊“暖家”、“戩記”、“荷風軒”牌商標,堅持運用家傳張記、聚慶齋傳統糕點制作工藝,秉承家傳誠信義和經營理念,以老濰縣糕點為主要生產品種,逐步推向省內乃至全國的市場。
濰縣糕點傳習實訓室學員制作的產品
濰縣糕點傳習所會議室
濰縣糕點制作的產品
來源: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服務中心
責任編輯:封曉健
【來源:濰坊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推行五育并舉,做好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六安市裕安區雷鋒路小學立足本土文化率先成立紅·藝工坊開設特色多項美育融合課程。2020年,紅·藝工坊結合六安瓜片的非遺文化,將茶文化引進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