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代相傳、至今仍在發展和再創造、能夠給人提供文化認同感和持續感的文化遺產或文化傳統,濰坊市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7項(同為省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9項。為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帶領大家走進非遺,看一看濰坊幾千年歷史中最為珍貴的傳統文化,同時,也為積極爭創“東亞文化之都”,服務中心邀您共賞99個非遺項目,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向大家講述非遺故事。濰縣糕點制作技藝
濰縣糕點始于清初,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承父業一直經營點心小店的濰縣人張奉先拜師學習烹調和糕點技藝。道光九年(1829年)張奉先學藝有成返回故里,在老濰縣街開了一家“張記糕點”店。開店以后,他在北派京式糕點的基礎上,融匯江南點心、清真糕點之所長,并且結合本地食材與口味之特點,制作出了具有獨特地域風味的濰縣糕點。近200年間,濰縣糕點制作技藝在張仲文、張茂之、張盛之、張德生等八代傳承人的傳承下代代延續,手藝不斷,受到當地士紳百姓的喜愛,并以誠信經營口碑相傳,自此張記濰縣糕點逐漸成了地方名吃,銷路甚廣,享譽四方。張氏糕點制作技藝從此為當地糕點生產者所效仿,促進了當地糕點技藝的興盛和繁榮,同時,也確立了濰縣糕點在全國的地位。2007年,第八代傳承人張健對家族糕點制作技藝進行了系統的發掘和整理,以傳承和發揚老濰縣糕點為己任,創立了山東戩記食品有限公司,并在國家商標局注冊“暖家”、“戩記”、“荷風軒”牌商標,堅持運用家傳張記、聚慶齋傳統糕點制作工藝,秉承家傳誠信義和經營理念,以老濰縣糕點為主要生產品種,逐步推向省內乃至全國的市場。
濰縣糕點傳習實訓室學員制作的產品
濰縣糕點傳習所會議室
濰縣糕點制作的產品
來源: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服務中心
責任編輯:封曉健
【來源:濰坊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
3、非物質性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特性,是它與物質文化遺產質的區別之所在。5、它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9、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從公約規定的任何一類來看,都是極其豐富的。1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形態,與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