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開辟了莞草種植基地
金羊網訊 記者余曉玲、通訊員沙田宣攝影報道:近日,東莞市人民政府公布《東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東莞新增26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其中,沙田莞草種植技藝成功入選。據悉,近年來,沙田鎮探索恢復莞草種植,開辟了莞草種植基地,人工種植莞草,第一期已經種植約15畝。接下來,沙田鎮還將規劃建設莞草文化園,確保莞草種植技藝得以延續。
52個項目申報26個項目入選
據悉,今年東莞共有52個項目提出申報,申報項目的數量是上一屆的兩倍,競爭激烈。
經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小組考察、專家小組初評、專家委員會評議、社會公示等環節,最終26個項目申報成功,包括樟木頭客家山歌、長安獅舞、詠春拳、莞城臘腸制作技藝、古書畫修復技藝、糖冬瓜制作技藝、傳統紅木家具制作技藝及其創新、火麻仁茶飲料制作技藝、嶺南古琴修復與斫制技藝、東莞沙琪瑪制作技藝、廣式紅木家具制作技藝、厚街醬油釀造技藝、東莞雞蛋卷制作技藝、寮步石埗羊肉制作技藝、莞草種植技藝、廣式月餅制作技藝、茶園松糕制作技藝、新灣漁網編織技藝、鳳崗客家臘腸制作技藝、荔枝柴燒鵝制作技藝、客家米橙制作技藝、中醫清宮正骨、劉氏毫火針療法、盧氏正骨、溫塘游會、南社齋醮等。26個項目涵蓋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類別。
沙田鎮探索恢復莞草種植
莞草種植技藝,是東莞人世代相傳在特定地理環境和特定氣候條件下,種植莞草的技藝和文化。沙田鎮地處東江南支流咸淡水交匯處,野生莞草曾遍布灘涂、河涌,沙田鎮的莞草種植歷史可追溯到清末。上世紀50、60年代,沙田鎮莞草種植盛極一時。當時沙田鎮莞草種植的區域有阇西村、福祿沙村和稔洲村,其中阇西村種植規模尤為突出,為沙田鎮莞草種植主產區,種植面積達200多畝,鼎盛時期從事莞草種植的農戶有150多戶。莞草種植、買賣、編織手工業也曾一度成為東莞沿海地區重要的生產活動。但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以塑料、工業材料等為原材料生產的制品由于成本、工藝等優勢,逐步取代了莞草制品,如今莞草在東莞幾乎絕跡。
為傳承莞草種植和編織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沙田鎮探索恢復莞草種植,并開展編織手工藝傳承工作。除組織具有莞草種植知識的熱心人士從事專門的種植外,還把莞草破草、晾曬、編織等傳統手工藝再次復原,把美術、時尚等元素注入莞草編織工藝中,組織沙田鎮“白玉蘭”社工開發莞草編織作品,成立莞草“婦創坊”,使莞草這一“活化石”再次展現在人們面前。
據了解,沙田鎮莞草種植試驗基地占地30畝,第一期已經種植約15畝。接下來,沙田鎮有關部門將在種植基地中進行進一步的布置和完善,把莞草的各種科普知識、種植技藝、編織技藝等建設成科普長廊,并設立專門的莞草編織加工、體驗、展覽場所,與高校、機構合作對莞草編織技藝進行提升和完善,探索推出系列的莞草文創產品。同時,沙田鎮還計劃把莞草種植試驗基地打造成為沙田鎮青少年戶外拓展、基層黨員活動體驗基地等,組織開展系列的種植、收割、知識宣傳等活動,進一步推動莞草種植、編織的傳承。
另外,莞草種植試驗基地還將為沙田鎮今后擴大種植范圍提供草種的保障。沙田鎮將把莞草種植覆蓋到穗豐年濕地公園、相關的河道和公園中,進一步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傳承日在互動體驗中,游客們將觸摸千年的文化脈絡,在市集的煙火氣中續寫匠心故事。在享受娛樂休閑的同時,游客們還可以在不同的院落中欣賞古琴、香文化和曹氏風箏展覽,充分體驗大觀園獨特的文化魅力。在這個五一假期,來大觀園盡情享受這場傳統與現代交
面塑藝術,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展現,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木版年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傳承著中國傳統年畫的精髓。手造華章,濟寧非遺等你來探秘科技不是文化的顛覆者,而是傳承的擺渡人,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終將讓非遺從口傳心授的技藝變成可感知、可交互
螺鈿工藝是一種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應用于漆器之上。1、題目:猜一猜:傳統非遺“螺鈿工藝”廣泛應用于哪種器物之上?螺鈿工藝是一種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應用于漆器之上。以上就是猜一猜:傳統非遺“螺鈿工藝”廣泛應用于哪種器物之上?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3月11日,“美麗工坊”項目啟動儀式在長陽土家族服飾館舉辦。活動當天,市級非遺傳承基地——長陽土家服飾館內一派火熱景象。2025年,基地傳承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土家族服飾制作技藝,被列為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協助長陽非遺館建設提供民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