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莞時間網-i東莞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進行公示,共有337項入選(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其中包括2個東莞的非遺項目——莫家拳和茶園游會。
相傳清乾隆年間,福建少林寺慧真禪師來到廣東時,先傳到惠州府海豐縣莫蔗蛟,后傳給東莞縣火崗村(今惠州伙崗村)的莫達士、莫定儒、莫清驕等人。經過他們的互相切磋,變化發展,便形成了莫家拳。隨著第一代傳承人莫達士、莫清驕來到與伙崗村毗鄰的東莞橋頭鎮傳徒授藝,之后,東莞橋頭成為莫家拳的重要傳承地。經過近300年的傳承,莫家拳現有拳術套路39套,器械套路27套,對練4套,樁法5套,傳承至今仍有如此豐富的內涵,也是莫家拳歷代傳人與橋頭鎮政府重視保護和傳承的結果。
茶園游會,以茶山鎮東岳廟為依托,每年農歷三月廿五至廿八日舉辦,主祀東岳大帝,配祀關公等神祇,以祈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系嶺南地區流存至今、影響深遠的傳統廟會,史稱“茶山東岳會”或“三月賽會”。因茶山古稱“茶園”,民間習稱為“茶園游會”;又因其以游神賽會為主,當地也稱之為“走(跑)菩薩”。據史志記載,茶園游會源于東岳信仰與嶺南文化的融合,大抵形成于明朝,發展于清代,鼎盛于民國時期,距今至少有500多年歷史。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組織專家對推薦申報的943個項目進行了評審。之后,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評審委員會進行了審議,提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337項,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
文字:趙水平
攝影:市文化館供圖 茶山供圖
編輯:賈慶森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顒娱_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