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性保護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目前,這一保護方式主要是在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藥物炮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實施。
文化部先后于2011年10月和2014年5月公布了兩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其中北京4家上榜,技藝各不相同。
01
景泰藍制作技藝
北京市琺瑯廠有限責任公司
景泰藍技藝又名“銅胎掐絲琺瑯”,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間,故名“景泰藍”。其技藝是用銅作胎,將細銅絲軋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種圖案,掐、焊、貼在胎體上,再施琺瑯釉料,經過燒制、磨光、鍍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
景泰藍技藝是外傳琺瑯技藝和本土金屬琺瑯工藝相結合的產物。明清兩代,御用監和造辦處均在北京設有專為皇家服務的琺瑯作坊,技藝從成熟走向輝煌。景泰藍制品造型典雅,紋樣繁縟,色彩富麗,給人以“圓潤結實、金光燦爛”的藝術感受,經常作為國禮饋贈外賓。
02
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
北京市內聯升鞋業有限公司
內聯升靴鞋店創立于清代咸豐三年,起初專為皇族和各級官員制作千層底朝靴。“內聯升”這三個字的含義深受官場人士喜愛。“內”,指大內宮廷;“聯升”,意為穿上店里制作的靴鞋,可以官運亨通,連升三級。清王朝覆滅后,內聯升將制作官靴的技藝用于千層底布鞋的制作,其成品質量優異,一時名聞京城。
內聯升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一直沿用傳統手工制作方法,工藝嚴格,技術獨特,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其技藝特點可歸納為“一高四多”,“一高”即工藝要求高,“四多”即制作工序多、納底花樣多、绱鞋方法多、布鞋品種多。制作一雙千層底布鞋往往需要花上四五天的時間,經過九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要求,講究尺寸準確、手法熟練、力度適宜、用心細致。其中僅绱鞋技藝就有正绱、反绱、明绱三種不同的手法,整個制鞋過程中使用的工具有近四十種之多。除制作工藝精益求精外,內聯升對原料、輔料、配件的質量要求也很高。
近年來,國貨的復興讓越來越多人注意到內聯升,年輕人也開始購買布鞋。內聯升也將傳統與現代巧妙結合,推出越來越多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
03
木版水印、裝裱修復技藝
榮寶齋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堪稱一絕,源于中國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套印。所謂“版”套印,是根據畫稿筆跡的粗細長短、曲直方圓、剛柔枯潤,設色的深淺、濃淡、冷暖及色相的向背陰陽分版勾摹,刻成若干板塊,然后對照原作,由深至淺,逐筆依次疊印,力求逼肖原作,精確無誤,達到亂真的程度。
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是我國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用于書畫、碑帖等的裝飾和修復還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裝裱古代稱為“裱褙”,亦稱“裝潢”、“裝池”。這一技藝的出現,為保存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傳承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傳統書畫裝裱修復技術歷經晉、唐、宋、元的長期發展,到明清時期基本定型,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京裱”和以蘇州為中心的“蘇裱”兩個流派。久負盛名的老字號裝裱店“榮寶齋”的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具有自己獨特、完備的工藝流程,是“京裱”最集中的體現,在全國裝裱界獨樹一幟。
04
傳統中藥材炮制技藝
北京同仁堂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同仁堂是中國傳統醫藥中聞名遐邇的老字號,始建于1669年。同仁堂從1723年開始“承辦官藥”直至1911年,在長達188年時間里,同仁堂遵照皇家挑選藥材標準、恪守皇宮秘方和制藥方法,形成一套嚴格的質量監督制度,同仁堂與清宮太醫院、御藥房之間有機的融合和影響,形成了同仁堂中藥的特殊風格和傳統知識。
同仁堂中醫藥文化集中體現在“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價值觀,“炮炙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質量觀和“講信義,重人和”的經營理念,“童叟無欺,一視同仁”的職業道德,以及同仁堂的品牌和特有標記,《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和《同仁堂虔修諸門應癥丸散膏丹總目》,同仁堂傳統中藥炮制技術,同仁堂的制藥特色即傳統中醫藥與宮廷制藥的融合,概括為“處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
上一篇
各商圈紛紛推出非遺潮玩集市今年春節,非遺潮玩集市在重慶各大商圈可謂是遍地開花,消費者絡繹不絕。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重慶各大景區、商圈的非遺傳統表演已不下百場,打卡非遺年俗已然成為今年春節消費市場的頂流。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課程以“非遺+夜校”的創新形式,吸引轄區十余名青年參與,在暮色與燈光的交織中,大家共同感受傳統工藝的匠心之美,領悟移風易俗的時代意義。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