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訊 記者馬思泳、通訊員荔宣報道:觀演出、吃湯圓、猜燈謎……廣州市荔灣區的元宵節節慶氛圍正濃。4日,2023年荔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我們的節日·精神的家園”元宵節主題活動舉行。一場場精彩文化表演展現嶺南文化底蘊,一個個非遺文化攤位吸引男女老少駐足,一碗碗甜滋滋的免費湯圓讓街坊們笑開顏。
伴隨著悠揚清脆的童聲合唱,元宵喜樂會文藝演出在歌唱《同根同源》中拉開序幕。非遺武術表演《俠義自然門功夫》一招一式,剛勁有力。南派花毽“花式過毽”靈巧多樣,在技藝展演《毽舞飛揚鬧元宵》中得到了體現。此外,還有情景劇、琵琶獨奏等多個節目輪番上演。
舞臺下,元宵喜樂會文化集市人氣十足。多位非遺傳承人在現場展示了廣繡、廣州木雕、嶺南盆景、廣州普洱熟茶制作技藝、廣州茶藝、廣州牙雕、廣州玉雕等項目。
開心果、油角、木棉花……這些富有廣州特色的牙雕飾物是廣州市荔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象牙雕刻代表性傳承人麥珠妹運用象牙果創作的新作品。“在大眾的認知中,非遺作品只是藝術擺件,傳統且難以接觸。事實上,非遺牙雕技藝也能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比如制作成吊墜、耳環、發簪等物件,供市民在生活場景中使用,能促使市民進一步認識、接觸非遺牙雕技藝。”麥珠妹說。
活動現場還設置了多個互動攤位,包括猜燈謎、吃湯圓、民俗游戲等,不少市民捧著新鮮出爐的湯圓游園。現場還有健康知識科普、公益義診等攤位,為市民群眾提供服務。
編輯:聶粵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在四川這片美食的沃土上,小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傳承。四川小吃10大品牌推薦四川宮廷糕點——匠心獨運,非遺糕點這四家品牌,以非遺技藝為加持,將四川小吃的“辣”味與文化底蘊完美融合,成為了四川美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