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田靜委員:傳承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在全國政協委員田靜眼中,泥與火的交融,造就了充滿魅力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水紫陶;而對建水紫陶制作技藝的“傳”與“習”,也如泥火交融,催生出帶動一方的致富產業。
作為建水紫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田靜記得自己年少學藝時,正值建水紫陶的低迷期,連制陶世家都出現無人承業的心痛境況。發自內心的熱愛,讓她在艱難的學藝路上堅持了下來,并系統掌握了紫陶的全套制作技藝。
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建水紫陶迎來了新的發展期。此時,已在行業中獨樹一幟的田靜,用自己的工坊開展建水紫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習。在工坊里,學徒可以全面系統地學習紫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再結合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技藝。
“缺乏技能的年輕人出去打工,收入并不穩定。我們應該鼓勵并幫助他們掌握一技之長,而且這個‘入門’時間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長。”田靜發現,通過半年左右的傳習,大多數學徒能掌握制陶流程中的一門技能,并實現年均4萬元左右的穩定收入。一些自主創業開作坊的學徒,年均收入更可達8萬元左右。“實踐證明,非遺技藝傳習是助力創業和脫貧的一個有效途徑。”
田靜說: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眾多、積淀深厚,比如白族扎染、劍川木雕,還有民族刺繡等等。但目前,邊疆民族地區國家級的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數量太少,國家級非遺項目配套的傳習館建設太弱。”
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要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其中就包含非遺傳承人。此次,田靜帶來了一個關于加大云南邊疆民族地區非遺傳習相關建設助力脫貧攻堅的提案,建議國家加大對邊疆民族地區非遺傳習的建設,選擇有較強市場生命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建非遺項目+保護+技藝傳承+傳習普及+產業轉化的合理發展結構,輻射帶動更多人就業創業,增收致富。
她說,讓傳承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就如同用云南的好壺沖泡云南的茶葉,滋味會更醇更悠長。
本報記者 劉曉穎/文 顧彬/圖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假期里,河南開封策劃推出了30余項文旅活動,展示北宋民俗,讓廣大游客過足文化癮。今年烏鎮香市在保留蠶仙巡游、蠶花廟會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同時,還推出了話劇體驗、雅集打卡等游客喜聞樂見的新活動。廣西玉林市玉州區鵬垌村的“三月三”民俗活動上,游
更令人驚喜的是,非遺周氏六體針灸首次公開12個凝聚周氏家族智慧的奇穴,并與傳統配穴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針灸體系。相信在非遺周氏六體針灸的引領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中醫針灸,讓這一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