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田靜委員:傳承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在全國政協委員田靜眼中,泥與火的交融,造就了充滿魅力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水紫陶;而對建水紫陶制作技藝的“傳”與“習”,也如泥火交融,催生出帶動一方的致富產業。
作為建水紫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田靜記得自己年少學藝時,正值建水紫陶的低迷期,連制陶世家都出現無人承業的心痛境況。發自內心的熱愛,讓她在艱難的學藝路上堅持了下來,并系統掌握了紫陶的全套制作技藝。
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建水紫陶迎來了新的發展期。此時,已在行業中獨樹一幟的田靜,用自己的工坊開展建水紫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習。在工坊里,學徒可以全面系統地學習紫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再結合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技藝。
“缺乏技能的年輕人出去打工,收入并不穩定。我們應該鼓勵并幫助他們掌握一技之長,而且這個‘入門’時間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長。”田靜發現,通過半年左右的傳習,大多數學徒能掌握制陶流程中的一門技能,并實現年均4萬元左右的穩定收入。一些自主創業開作坊的學徒,年均收入更可達8萬元左右。“實踐證明,非遺技藝傳習是助力創業和脫貧的一個有效途徑。”
田靜說: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眾多、積淀深厚,比如白族扎染、劍川木雕,還有民族刺繡等等。但目前,邊疆民族地區國家級的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數量太少,國家級非遺項目配套的傳習館建設太弱。”
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要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其中就包含非遺傳承人。此次,田靜帶來了一個關于加大云南邊疆民族地區非遺傳習相關建設助力脫貧攻堅的提案,建議國家加大對邊疆民族地區非遺傳習的建設,選擇有較強市場生命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建非遺項目+保護+技藝傳承+傳習普及+產業轉化的合理發展結構,輻射帶動更多人就業創業,增收致富。
她說,讓傳承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就如同用云南的好壺沖泡云南的茶葉,滋味會更醇更悠長。
本報記者 劉曉穎/文 顧彬/圖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完善保護傳承體系。讓非遺之光更好點亮鄉村,要找到非遺更多“打開方式”。新的一年,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讓更多非遺活躍鄉村全面振興大舞臺,添彩助力,點亮鄉村更加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