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西溪,非遺鹽集”
鹽城市非遺購物節開幕式
在東臺西溪古城廣場隆重舉行
為廣大市民與游客帶來了一場
好看、好玩、好味道的非遺盛宴
在11月11日晚舉行的非遺購物節開幕式上,《東臺發繡》新書正式發布,優秀非遺節目展演同時展開。漁鼓道琴《土地的故事》、淮劇演唱《牙痕記》、 江蘇省五星工程獲獎作品舞蹈《發繡》...... 一出出生動的非遺好戲, 不時贏得全場觀眾熱烈掌聲。
為期三天的鹽城非遺購物節,通過“匠心·非遺”區、“國韻·非遺”區、“尋味·非遺”區三大區域,東臺發繡、大豐瓷刻、鹽都面塑、建湖馬群棕編等嵌入鹽城“基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歲月洗禮,如今已“活起來”,給廣大市民游客帶來一場獨特的沉浸式互動體驗。
泰山大道兩側的非遺集市區,琳瑯滿目的非遺產品讓大家眼花繚亂。無錫銅刻、金陵金箔、常州留青竹刻、東臺彩繪葫蘆等來自市內外的非遺作品展示在游客的面前,受到廣泛稱贊。來自江蘇各地的非遺匠人歡聚一場,現場制作表演,互動氛圍熱烈。市民們表示大開眼界、收獲滿滿。特別是像東臺西溪古鎮的國家級非遺董永七仙女傳說和東臺發繡,一個感人肺腑,一個巧奪天工,印象特別深刻。
由國家非遺“董永傳說”演繹的《天仙緣》《尋仙緣》行進式、互動式情境劇,讓觀眾身臨其境,帶來超視覺體驗。傳承千年的國家非遺“東臺發繡”,一針一絲,惟妙惟肖。指尖上的非遺讓大家流連忘返,舌尖上的非遺更是讓人享受。東臺魚湯面、后港茶干、富安酥兒餅、章云板鴨……來自各地的非遺美食香氣縈繞,美味在游客舌尖綻放。來自東臺市區的張女士一邊逛吃,一邊購買,手上已經拎了滿滿兩大袋,她高興地說,“這個購物節真是太好了,讓我們近距離感受了解了各地的非遺美食和非遺文化,很有意義!”
目前,鹽城全市共有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4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董永傳說、東臺發繡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東臺魚湯面、陳皮酒等56項省級和地方非遺資源,持續挖掘多元創新,通過非遺文創市集、常態化非遺演出、沉浸式演藝等多彩多樣的展示形式,讓游客充分感受傳承魅力,激發非遺活力。
我市將以此次非遺購物節為契機,廣邀各地非遺,共同打造沉浸式非遺體驗,更好地弘揚非遺時代價值在東臺,把非遺帶回家~購!夠!GO,展現非遺時代風采,講好非遺故事,不斷打造非遺品牌,提升非遺知名度,同時,緊扣市場需求,拓展非遺產業化保護發展之路,把更多的非遺產品推向市場、融入生活、服務人民。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