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年的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是如何打造出征服海洋的大國重器?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莆田木雕,蘊藏著怎樣的中華文化精髓?被稱為“南派布袋戲”的晉江布袋木偶戲,與現代機械創新融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福鼎白茶的無限創新應用,我們又能窺見怎樣的中華智慧?
4月22日(周六)20:00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將走進福建,開啟令人心動的福建之旅。
福建省有14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05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9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本期節目中主持人龍洋,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單霽翔,以及影視演員袁弘,將在福建莆田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集結,二十余項福建省的非遺項目一一亮相,讓觀眾大飽眼福、見之忘俗!
在這些令人驚艷的非遺寶藏中,一方水土獨有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氣質得以盡顯;跨越千年的非遺技藝,也并未塵封于歷史,而是在這片“山海畫廊、人間福地”上描繪出了璀璨的新時代畫作。
莆田木雕以刀為筆,以木為卷,賦予靜止的木頭無限的活力,在方寸乾坤中映照千年家國山水。
造船于閩,向海而興。傳承千年的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成就了泉州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盛。也締造了新時代的百舸爭流制圖、調艌料、打灰、艌縫從一張看不到線條的老船圖到一幅精密手繪福船圖紙其背后是世代傳承的中國智慧,也是縱橫四海的民族豪氣。
被稱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的莆仙戲有兩種語言,一種是唱出來的鄉音,讓鄉土方言有跡可循,一種是豐富的肢體語言,一步一景一幕演繹“處處戲臺處處秀”,技術賦能,讓非遺“潮”起來,當機械臂遇見布袋木偶戲,精準、多角度地捕捉、還原演員的表演動作擴充了和觀眾的互動空間。
聯合中國歌劇舞劇院傾力打造兼具技術美學與藝術演繹的非遺秀演,呈現了福建省非遺的創新活力與無限創造力。
一舞一曲,一技一景,詮釋非遺之美,千帆過境,揚帆起航,舞者們化身福船航行的千姿百態,盡顯逐浪潮頭的勇氣與堅毅,在木雕的“微觀世界”,廊橋起舞的少女、港口搬貨的船夫、酒館歡聚的少年《非遺里的中國》走進福建:探訪山海間的非遺創新,明清運河沿岸的生活之景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本色天然精采制,纖塵不染鑒其心”一葉自然自在,一茶入口入心
在廣袤純凈的山水之間,采茶少女翩翩起舞,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智慧。
4月22日20:00檔,節目走進“山海畫廊、人間福地”的福建,體驗多彩福建非遺文化,感受地道閩地風情,一同見證傳統非遺的“高光時刻”。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近年來,瞻淇魚燈非遺傳承人在保留傳統魚燈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革新,同時延伸出數款供游客賞玩的新式燈籠。隨著魚燈知名度擴大,魚燈研學游、魚燈展演等業態不斷豐富。如今,魚燈已成為瞻淇村的一張靚麗名片,這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煥發著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