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茶和天下 共享非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慶典儀式在杭州舉行。在“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相關44個項目中,來自湖北赤壁的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名列其中。
日前,極目新聞記者連線采訪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解密一塊磚茶背后,沉淀悠久歷史、沖泡出萬里茶香的“非遺故事”。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陳軍海
歷史名茶曾銷往歐洲,用匠心傳承72道工序
“感覺二十多年來所從事的事情更有意義。”得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后,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趙李橋茶廠技術總監陳軍海難掩激動之情。
陳軍海介紹,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是從羊樓洞古鎮起家并逐漸名揚天下。清朝的羊樓洞是萬里茶道的重要生產加工集散中心,乾隆年間,磚茶順長江、逆漢水、至黃河、到大漠,經俄羅斯的恰克圖轉口銷往歐洲。
趙李橋茶廠前身為“中國茶葉公司羊樓洞磚茶廠”,由1949年對復興、民生、義興、聚興順、天源茂5家茶莊接收后合并成立。1953年,羊樓洞磚茶廠遷至赤壁市趙李橋鎮,更名為“湖北省茶業公司趙李橋茶廠”。
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傳承至今已有六代,作為土生土長的咸寧赤壁人,陳軍海從小就接觸了這項刻在赤壁人血液里的技藝。“茶鮮葉采割后,經殺青、揉捻、日曬制成老青茶,再經渥堆發酵、復制、蒸壓、包裝等工序而成青磚茶,共需6大工藝,72道工序。”
在這些生產過程中,陳軍海強調最難的是渥堆發酵。“由于發酵量大,每次開始灑水渥堆,得提前知道茶葉堆垛水分和批量。翻茶時得實時檢查渥堆情況,保證工藝參數符合要求,耗時非常長。”盡管枯燥艱辛,但陳軍海認為非遺傳承貴在持之以恒,“只要開始制茶,就必須全力以赴。”
全國收集海量申遺資料素材,傳承更要傳揚
助力“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大量發掘、整理關于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申遺材料的工作同樣繞不開。
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趙李橋茶廠非遺辦主任權威畢業于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制茶之外,他也醉心于羊樓洞制茶文化。
權威介紹,這次近萬字申報材料歷經6次修訂,在全國拍攝并收集視頻素材3957段(總容量2159G)、圖片1828張。其中難忘的是2016年對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熊長庚的家訪視頻。“熊老先生當時已90多歲,行動不便,卻非常熱心和配合,對趙李橋茶廠的歷史和磚茶制作技藝如數家珍。遺憾的是,老先生于2021年4月仙逝,未能親見‘中國茶’申遺成功。”
非遺傳承之路,離不開一代代非遺人的接力堅守。權威表示:“在以后的傳承中,我們一是要堅守但不固守,向其他技藝學習長處,不斷優化改進,使技藝生命力常新。二是傳承更要傳揚,讓更多人認識、了解、愛上趙李橋磚茶,讓其覆蓋面更廣,走得更遠。”
來源/楚天都市報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