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網12月2日訊(徐名揚) 11月29日晚,“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除了廣為人知的中國書法、端午節、京劇、剪紙、二十四節氣等,你還知道哪些非遺項目呢?
侗族大歌。春秋時期的越人歌為侗族大歌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侗族大歌具有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的特點。侗族大歌可以分為嘎所(嘎獲)、嘎嘛、嘎想、嘎吉四類,其中,嘎吉又叫敘事大歌,歌詞比較長,需要歌者有很好的記憶和豐富的表情。
熱貢藝術。熱貢藝術是一種傳統手工藝,發源于13世紀的青海藏族地區。熱貢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圖案、堆繡、酥油花等眾多藝術形式,其內容主要有佛教本生故事、歷史人物和神話傳說等。堆繡有平剪堆繡和立體堆繡兩種。
送王船。送王船是中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的民俗活動,是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一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會人們定期舉行迎王、送王儀式,迎請王爺巡狩社區四境,帶走“好兄弟”(海上罹難者的亡魂)。
瑪納斯。瑪納斯是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地方傳統民間文學,誕生于公元9~10世紀,口耳相傳至今,人們稱演唱瑪納斯的民間歌手為瑪納斯奇。瑪納斯描寫了瑪納斯及其七代子孫率領柯爾克孜人民與外來侵略者斗爭的故事,整部史詩包括八個部分,分別是《瑪納斯》《賽麥臺依》《賽依臺克》《凱乃木》《賽依特》《阿色勒巴恰與別克巴恰》《索木碧萊克》《奇格臺依》。
內容來自:科幻網
責編:咕嚕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