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晚,江蘇衛視與陽光媒體集團共同出品的大型非遺煥新紀實節目《新生萬物》開播,知名媒體人楊瀾作為節目發起人,力邀文化老友和新銳設計師共同走近11項國家級非遺技藝,挖掘并推介優秀傳統文化精粹。
節目播出后,CSM35城收視1.20%,CSM64城收視破1.08%,排名同時段專題類節目收視第一,單期全網熱搜10+,“楊瀾單霽翔的飯局文化含量超標”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節目首期話題閱讀量超5000萬。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網、環球網等主流媒體的新媒體矩陣發文點贊表揚,肯定節目傳承文化“煥新”非遺的主題立意。與光明網官方微博聯合打造#非遺在中國#征集活動,引發眾多網友參與。
首期節目中,以“故鄉就在我們的味蕾里”為主題,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和楊瀾深度體驗國家級非遺項目“富春茶點制作技藝”,并通過外賣任務走進揚州百姓的生活場景,聆聽食物背后的故事,感知技藝之美、匠心之美,品味傳統之美、生活之美。
不止探訪非遺項目,《新生萬物》還去積極面對“如何將可貴的非遺精神發揚光大?又如何讓非遺的新生擁有更多可能性”等一系列問題。以首期節目為例,單霽翔提出建立一個企業博物館,讓一代代的員工從中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和文化的自豪;設計師胡傳健、于進江則以“文化”為創新主題,提出了打造糕點磨具和文創瓷器的創意。
對于節目模式,《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發文點評道:聚焦新生,一方面用發現者和體驗者的視角,陪伴觀眾領略非遺技藝如何在歲月傳承中歷久彌新;一方面以參與者和助力者的身份,挖掘文化精粹,打造非遺文創,為非遺新生賦能。
《新生萬物》還為非遺文化打造精美的影視故事作品。對此,《光明日報》客戶端發文這樣肯定,通過截取不同歷史階段的生動故事,來展現非遺豐富的情感視角,《新生萬物》讓非遺以更具時光沉淀感、文化厚重感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既全方位地展現了非遺文化的魅力,也多維度地探索讓非遺文化“活下去”、“火起來”的方式,《新生萬物》在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此,《人民日報》客戶端文章評論道,基于遺產更應該被看作是財富的理念,《新生萬物》積極發揮文藝節目的橋梁作用,在邀請文化大咖實地探訪、立體解讀、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萃的基礎上,聯手新銳設計師們攜手打造非遺文創,以專業化和年輕化的雙視角,為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智庫式的服務。
不僅主流媒體集體肯定,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上也紛紛點贊:“以完整的一期內容,形成了一件有趣的藝術品”、“以前總覺得非遺離我們很遠,但節目讓我們感受到,它其實就存在于日常的生活習慣里,更濃縮了樸素的人文內涵”……接下來,嘉賓們還將會探訪哪些非遺項目?又會提出怎樣的“新生”方式?敬請鎖定江蘇衛視《新生萬物》!
星標贊和在看
一、雙節同樂:粽香童趣,活力滿溢這場“雙節同樂”活動,不僅讓居民在包粽子、編彩繩中重溫文化根脈,更通過爆米花的甜香、氣球的繽紛、童聲的清澈,構筑起代際共享的歡樂記憶。
由此可見,陽江的風箏文化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仍有一群陽江風箏文化的傳承人,為推廣陽江風箏不懈努力。我的爺爺、父親都是陽江風箏文化的省級傳承人,他們都非常熱愛風箏,并為之奮斗了一生。我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受他們的影響,自然希望繼承他們的衣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