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躍成制作二毛皮。 受訪者 供圖
中新網銀川11月30日電 題:寧夏非遺手工藝人:匠心傳承百年古裘制作技藝
中新網記者 楊迪
時值寒冬,氣溫驟降。此時,穿上一件輕便保暖的二毛皮大衣,是許多老一輩寧夏人的溫暖記憶。
二毛皮是寧夏特有的皮裘制品,擁有數百年的歷史,其原材料為當地特產——寧夏灘羊。在千年前,寧夏地區的養羊業已相當發達。到了清乾隆年間,灘羊二毛裘皮就已聞名,《寧夏府志》中有“衣布褐,冬羊裘”的記載,《甘肅新通志》中更贊稱:“裘,寧夏特佳。”
丁躍成(左)制作二毛皮。 受訪者 供圖
近日,中新網記者采訪灘羊皮鞣制工藝(二毛皮制作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丁躍成,聽其講述百年古裘制作技藝的傳承故事。
丁躍成是二毛皮制作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年輕時,丁躍成跟隨長輩學習二毛皮服飾手工制作,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技藝,制作出的二毛皮在當地頗受歡迎。
丁躍成告訴中新網記者,他對二毛皮原材料的選擇有著嚴格的要求。“制作二毛皮用的羊皮必須來自剛出生20—40天、羊毛長在9—12厘米的灘羊羊羔。”丁躍成說,這也是二毛皮名稱的由來,“過去人們把羊羔皮稱為‘兒毛’,后來就漸漸傳為‘二毛’。”
二毛皮制作需要經過羊皮分類、浸水、鞣制、定皮、裁剪等多道工序,手工制作一件二毛皮服飾的周期需要半個多月。丁躍成說,一張品質優良的二毛皮,毛穗一綹一綹很柔軟,有“九道彎”之稱,提起來毛穗呈下垂之勢,如水波起伏,光澤潔白如雪,整體皮薄如厚紙,質地堅韌、柔軟豐勻,有“輕裘”的美稱。
但是,手工制作二毛皮耗時很長,費工費力,制作出的裘皮產品容易受潮、起霉、蟲蝕,異味很大,制約著這門傳統產業的發展,已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傳統技藝的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創新。”為此,丁躍成開始嘗試改進傳統工藝流程。他將原來的黃米、硝鹽熟制羊皮的工藝進行改進,使用原酶粉去肉、脫脂,做出的二毛皮皮板柔軟,毛色白亮,沒有異味。同時,丁躍成還在制作中添加創新元素,豐富了二毛皮服飾的樣式、圖案、色彩,使其更受年輕人歡迎。
隨著技術的進步,二毛皮已走上機械化的規模生產之路,產品遠銷挪威、瑞典、丹麥、法國、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走俏海外市場。
在擁抱機械化生產的同時,丁躍成并沒有舍棄二毛皮的手工制作技藝。“二毛皮的手工制作傳了這么多年,我不能把它撂下。”丁躍成認為,雖然效率無法和機械生產相比,但二毛皮的手工制作技藝仍有其文化價值和內涵,他不想讓這門傳統手藝失傳。
如今,丁躍成又將這一技藝傳授給了他的徒弟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寧夏非遺手工藝人:匠心傳承百年古裘制作技藝,二毛皮制作技藝得到了良好的傳承和發揚,這門數百年前的傳統手工技藝繼續煥發著生機。(完)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