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青年網主辦的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征集展示活動入選案例名單正式發布,揭曉了全國“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涵蓋多個非遺門類,對于各地的“非遺進校園”都有很強的示范引領作用。來自宜川路街道非遺項目瓷刻的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程佩初入選。
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下這位優秀的非遺瓷刻傳承人吧。
非遺瓷刻傳承人
程佩初,1950年生于上海,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瓷刻”代表性傳承人,上海工藝美術學院聘為瓷刻藝術工作室領銜大師。
程佩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作為市級非遺項目《瓷刻》的傳承人,程佩初積極在宜川路街道開展傳承,配合項目保護單位宜川路街道社區學校及普陀區主管部門開展工作。傳承非遺工藝,帶教徒弟,認真教學,使其掌握核心技藝或核心知識,獲得了學校、市、區級表彰。在“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非遺進場館”等普及教育活動,推動非遺項目得到認同尊重和弘揚發展。
帶領學生們學習瓷刻
40多年來,程佩初孜孜不倦地鉆研這門極考驗耐心的技藝。一說起瓷刻,他的眼睛就會亮起來。程佩初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瓷刻有《八十七神卷》《京劇人物》。有別于其他人的瓷刻作品,程佩初恰到好處地刻出了獨特的藝術雅趣,將人物瓷刻推向了一個新高峰。
海派非遺瓷刻
“海派瓷刻”作品
作為宜川路街道的特色非遺文化,“海派瓷刻”如今已成為上海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學校更為其建立工作室、團隊活動室、作品展示廳等硬件設施,編撰項目傳承人《程佩初作品集》《佩初瓷刻工作室學員作品集》,開發《海派瓷刻》系列微課程和研修班等。其中海派瓷刻工作室被評為“上海市佩初達人工作坊”;工作室負責人均被評為“上海市非遺文化傳承人”。
此外,街道還積極探索開展“瓷刻技藝進社區、進校園”活動,先后在宜川中學附屬學校、洛川學校、上海會計學校、宜川中學等4所學校開設《海派瓷刻》拓展性課程,每年受益學生100多名;同時以“我是小小瓷刻家”為主題,堅持在寒暑假開設“非遺學院”“非遺夏令營”,為社區學生舉行瓷刻學習課堂,手把手地指導青少年學生學習刻瓷技巧,傳承瓷刻藝術。
指導青少年學生學習刻瓷技巧
在大家的努力下,程佩初工作室培養出了一支業務過硬、甘愿奉獻的“傳承教師團隊”,使之能勝任大、中、小學拓展課授課任務。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編撰適合的教材,制作相關的微課,讓《瓷刻藝術》成為一門正式的中小學、大專院校的拓展性課程。
來源:上海普陀
舉報/反饋
下一篇
市民們在楊綠翠的指導下,用心制作出玲瓏有致、充滿生機的插花作品,釋放了生活壓力,收獲濃濃的幸福感。如果你是零花藝基礎,但也想在家里體驗插花的快樂,那么下面的插花小貼士能讓你初步了解花藝,一起來看看吧!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8月7日晚,清遠市清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變身“千年茶室”,30余名身著月白茶服的青年齊聚“滿FUN夜校”,開啟了一場解碼省級非遺筆架茶的沉浸式之旅。而“行茶十試”品飲儀式的演繹,則讓理論中的文化內涵具象化。贈送的非遺茶具禮盒,將“現場體驗
尋美云南”非遺傳承和鄉村女性賦能項目,探索“全鏈條”賦能與“非遺+”等創新模式,支持非遺產業可持續與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女性在更廣闊的非遺舞臺展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