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1月15日電(記者 楊杰英)如何讓厚重的歷史變得更活潑有趣、時尚多元?讓非遺文化更好地傳承發展,綻放出時代光彩?正在進行的山西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數字化轉型、多元化傳承、可持續發展成為激發山西非遺文化活力的“關鍵詞”。
絳州鼓樂、晉南嗩吶、皮影戲、面塑、剪紙……山西非遺家底豐厚,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山西在挖掘非遺項目內涵、講好非遺背后故事、傳承非遺項目基因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但隨著時代變革和現代科技的推陳出新,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面臨的壓力也日益劇增。
為此,山西省人大代表、民革山西省委會專職副主委李潤建議,以山西優秀非遺項目為基礎,建立數字化信息平臺,讓數字化技術為沉浸式展覽和傳承體驗提供發展空間,更好地服務非物質文化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匯聚力量。
“要使人能夠隨時隨地了解非遺文化,推動非遺‘智能+’的傳承。”李潤建議,依托大數據技術,打造非遺數字館;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實現民間傳統文化資源的全實景高清展示,提升非遺文化項目的吸引力;出臺措施鼓勵非遺和數字化融合,推動山西非遺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非遺文化和產業繁榮發展。
山西省政協委員、長治市襄垣縣政協主席侯慧萍建議,非遺文化要擴展現有的傳承方式,實現多種傳承形式共同發展;要借鑒優秀非遺傳承的成功案例,推進可持續發展;要創新非遺文創產品,讓非遺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的市場發展。
“傳播是更好的傳承。”侯慧萍認為,要創新傳播方式,建設非遺文化傳播鏈,擴大非遺的影響力。與此同時,可建立非遺新媒體傳播數據模型,為分析傳播形式提供數據支撐。
山西省人大代表、臨縣政協副主席、臨縣一中副校長馮立新與山西省人大代表、臨縣林業和草原發展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張繩順聯名建議,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設非遺文化傳承課程,能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愛好興趣,同時還能讓本土非遺文化更好地傳承創新。
他們認為,從另一層面落實“雙減”政策,實現“雙減”和“非遺文化傳承”雙贏的培養目標,真正讓非遺文化傳承后繼有人,代代相傳。
“傳承非遺文化,關鍵在于教育。”與上述兩會代表一樣,山西省人大代表、平遙古城景區管理有限公司講解員張霄云也提出“在中小學校增設‘非遺課堂’”的建議。
她表示,教育部門可根據各級各類學校實際選擇合適的非遺項目,增設“非遺課堂”,加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內容比重,同時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學校授課。(完)
上一篇
下一篇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3月19日,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寶慶油布傘制作技藝培訓班。未來,雙清區將依托這些非遺項目,開發更多兼具文化內涵與參與性的文旅產品,如非遺研學線路、民俗體驗活動等,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助力雙清文旅向著更高質量、更具特色的方向大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現場主辦方發布5條非遺美食線路,通過“美食+非遺+景區”立體化模式,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費新場景,邀請游客在游山西好風光的同時解鎖三晉美食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