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當天召開的新聞通報會 陳靜 攝
中新網昆明3月4日電 (陳靜)4日,云南省《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政策解讀暨新聞通報會在昆明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云南將通過加快創建非遺特色村鎮和特色街區、在中小學開設非遺特色課程等舉措,加強全省非遺保護。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并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2021年下半年,云南省文旅廳及時開展文件起草工作并形成送審稿,2022年2月,云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在全國率先發布了《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共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總體要求”,即“到2035年,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格局。”第二至第四部分提出要從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等三方面加強全省非遺保護工作水平。第五部分則從“加強組織領導”“加強財稅金融支持”等四個方面提出具體保障措施。
其中,在提高區域性整體保護水平方面,《實施意見》指出要挖掘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傳統村落、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的非遺資源,加快創建云南省非遺特色村鎮和特色街區。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非遺保護,組織開展“非遺在社區”工作。
在加強傳承體驗設施建設方面,鼓勵有條件的州(市)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并發揮非遺傳習館(所、室、點)作用,建設一批以非遺項目為依托,與文化和旅游產業基地、旅游景區相結合,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為一體的非遺傳承體驗基地。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傳承體驗設施。
在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方面,在中小學開設非遺特色課程,推進非遺代表性項目特色中小學傳承基地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職業院校設立非遺專業,建立面向少數民族地區定向招生委托培養機制,支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自主增設碩士點和博士點等。
“上一次云南發布非遺保護工作《意見》是2018年,對比2022年的《實施意見》,有幾個令人欣喜的變化。”云南藝術學院副院長陳勁松稱,《實施意見》新增了一些重要的舉措,如“代表性傳承人評估和動態管理,完善退出機制。”有利于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良性發展;“加強傳承體驗設施建設”則非常符合年輕一代對非遺體驗的文化需求,同時能促進文旅融合、鄉村振興。(完)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紫砂作為中華藝術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蘊含著濃厚的本土美學精抻,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人墨客為紫砂壺撰寫壺銘,或以書畫入壺,使壺藝兼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升了茗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其蘊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廣西省南寧市作為廣西的首府,素有“綠城”之稱。而大家都知道,每去到一座城市肯定要品嘗過當地的美食特色才算“不虛此行”。老友粉:南寧的老友粉與柳州的螺螄粉、桂林的桂林米粉同為廣西“三大米粉”。五色糯米飯:壯族地區獨特的傳統風味小吃,糯米飯會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