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織布技藝是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山區女性的傳統手工技藝。其技藝復雜,生產技藝更是千百年來彝族勞動人民長期的智慧結晶。今天,一起走進瀘西高寒山區三塘鄉周衣村,去感受玩轉在彝族支系——白彝族婦女手腳上的這一獨門絕活。
在瀘西縣三塘鄉周衣村,這些每家每戶都會擺設陳列的老式織布機,雖然在歲月無痕和年代久遠的摩擦中而變得舊跡斑駁,但依然清晰可見“她”的芳馨四溢。閑暇之余,勤勞的白彝女性就會閑聚一起,在織麻紡線的過程中拉家常、比技藝。
這些簡陋的織布工具看上去毫不起眼,卻是周衣村每家每戶必備的生產工具。從麻到線到布,其復雜繁瑣的工藝技術無不展示著彝族女性的心靈手巧。村民李玉蘭說:“這個織麻最復雜了,要搓、要浸、浸了要織、還要上色。”
在一代代“織女”的言傳身教下,這些呈現天然、本色、厚重的服飾展現出了它粗獷、質樸、古老而博大的美。雖然服飾上的圖案、配飾、工藝等都無從談起,但制作服飾面料的紡織工具和織造方法決定著服飾在質感、款式、色彩及藝術上的風格,接續了中國傳統服飾由經緯線交織的古老文明。
這些粗獷的服飾是歲月的記憶,也是時代的標志,承載了歲月的艱辛和見證著改革開放以來彝族生活的富足。時至今日,每當村里舉行重大節日和活動時,絢麗多姿的服飾文化依然可尋可見。我們相信,在保護和開發下,瀘西彝族織染工藝可以再煥光彩、代代相傳。
三塘鄉廣播電視服務中心負責人代志強介紹:“我們三塘作為白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在開展非遺工作中,我們堅持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今年有兩個項目被批準為縣級項目,下一步,我們還要積極爭取為州級項目,還要加大非遺挖掘保護力度,為我們三塘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云南網通訊員朱文平劉繼榮陶敏攝影報道
下一篇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假期里,河南開封策劃推出了30余項文旅活動,展示北宋民俗,讓廣大游客過足文化癮。今年烏鎮香市在保留蠶仙巡游、蠶花廟會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同時,還推出了話劇體驗、雅集打卡等游客喜聞樂見的新活動。廣西玉林市玉州區鵬垌村的“三月三”民俗活動上,游
近日,省文旅廳赴省非遺中心調研并舉行“非遺+旅游”促進文旅融合座談會。在省文旅廳副廳長馬迎春看來,“非遺+旅游”的融合要重在“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