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新聞中心一側,一間70平米的“非遺客廳”成為會場的一道風景。
“非遺客廳”整體設計以江南風格為主,以通透、明快、簡約為原則,空間結構的構建和劃分以“海派家具”為元素載體,各類非遺展品融入整體環境中進行呈現。
70平米的空間共展出老鳳祥金銀細工制作技藝、周虎臣毛筆制作技藝、魯庵印泥制作技藝、顧繡、嘉定竹刻、月份牌年畫、海派紫砂藝術、琉璃燒制技藝、帛畫、蠟箋制作技藝、南派鳥籠制作技藝、琺瑯鐘制作技藝等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國家級、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0余項,展品涵蓋傳統工藝代表作品、創新融合作品、文創衍生品等,共計80余件(套)。
▲走進“非遺客廳”,一整面墻上掛著手工絲毯作品《祖國吉祥》,展示的是市級非遺項目絲毯織造技藝。作品采用手工打結與編織工藝相結合的技法,巧妙融入粗、中、細編織新工藝,通過手工打出421200個八字結,讓孔雀開屏的畫面更具表現力,寓意“祖國吉祥、人民安康”。
▲現場展出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屠杰雕刻的紫檀雕刻壽星壽桃。
▲現場展出的微型明清家具制作技藝《客廳家具》。
▲現場展出的市級非遺三林瓷刻《中國龍》。
▲現場展出的市級非遺蘭花栽培技藝。
此外,場內還有12個銷售二維碼對應13個非遺項目產品,例如曹素功墨錠制作技藝、周虎臣毛筆制作技藝、琉璃燒制技藝、金山農民畫、帛畫等,可實現場內掃碼場外購物。
▲金山農民畫“滿載而歸”茶具。
作者:葉辰亮
編輯:王柏玲
責任編輯:王蔚
編輯丨吳澤斌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在四川這片美食的沃土上,小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傳承。四川小吃10大品牌推薦四川宮廷糕點——匠心獨運,非遺糕點這四家品牌,以非遺技藝為加持,將四川小吃的“辣”味與文化底蘊完美融合,成為了四川美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