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董淑健
通訊員 程平 吳滕鈺
8日下午,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雷店中學,20多名師生利用課余時間,共同觀摩和體驗了英山纏花制作技藝過程,事后,大呼過癮。這是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進校園活動的一個縮影。
英山纏花起源于北宋,有文字記載,該技藝已有600年以上的歷史,是流傳于英山縣境內的一種美術工藝,其用多色絲線在以紙板和銅絲扎成的人造坯架或實物坯架上纏繞出鳥、獸、蟲、魚等物品的一種立體的民間工藝。2017年到2018年,英山纏花代表性傳承人陳廣英,攜數十件英山纏花作品出訪歐美4國,贈送給多位國際友人,受到廣泛稱贊,為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英山貢獻。
英山縣教育局普教科的段學農介紹,為了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幫助全縣中小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從小在心靈深處播下非遺傳承和保護的種子,進一步激發和厚植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3月份起,英山縣教育局聯合縣文化館、縣非遺保護中心在雷店中學建設非遺傳承室,為英山纏花進校園文化傳播活動提供了基礎條件。
黃岡市教育工作者在欣賞英山纏花
3月26日起,英山縣文化館、英山縣非遺保護中心組織英山纏花代表性傳承人陳廣英等,攜帶數十件精美的纏花作品,到雷店中學等現場教學,為眾多師生講授非遺知識,傳授英山纏花絕活。連日來,參觀英山纏花作品展的師生已有數千人次;同時,參加黃岡市教育重大建設項目現場推進會的數十名管理人員也分批參觀了非遺進校園英山纏花課堂,英山纏花作品巧奪天工的美,讓參觀者眼界大開,他們紛紛表示,英山纏花進校園有利于培養青少年的審美情趣和專注力,教會學生,對非遺文化的傳播和保護也有重要意義。
英山縣雷店中學學生在學習英山纏花技藝
英山縣雷店中學學生在學習英山纏花技藝
英山纏花代表性傳承人陳廣英在傳授絕活
學生們在欣賞英山纏花作品
連續兩周時間,每到課后,總有一大群學生跑到雷店中學非遺傳承室,爭先恐后圍著傳承人提問,有位男生說:“我這是第一次見到英山纏花,太美了,讓我很震撼,老師您能每個月都到我們學校上課嗎?我想多跟您學一下”。還有一位其他興趣班的女生說:“老師,以前我不知道咱們英山還有纏花這么一種歷史悠久的工藝品,所以我也沒報纏花技藝這個興趣班,今天見到了,我覺得已被它的美深深吸引了,我想利用暑假跟您學習可以嗎?”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上一篇
下一篇
)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且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然后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
閔行非遺非遺交流展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笻竹工藝品制作技藝閔行·淮南非遺交流展展品搶先看現場的工藝品分為精品家具類、茶文化伴侶類、文創類和辦公休閑類,既有樂趣又優雅。筇竹及筇竹杖從物象到意象,見證了我國造物文化內涵的演變。筇竹工藝品既具有實用性
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家繪染布畫”傳承人萬陽智的工作室內,一幅繪染布畫《雄鷹振翅圖》現場繪就而成。
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香文化也需要我們后人來研習并發揚光大,并從中提升形而上的思想價值,以影響今人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