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七屆常會在摩洛哥拉巴特舉行。會上傳來喜訊:由我國單獨申報的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一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該項目由浙江省牽頭申報。至此,我國共有4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成為世界各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該名錄(名冊)數量最多的國家;浙江擁有11個人類非遺項目,人類非遺項目數量繼續在全國各省(市、區)中保持第一。
中國茶歷史源遠流長,我國成熟發達的傳統制茶技藝及其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本次入選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堪稱我國歷次人類非遺申報項目中的“體量之最”,共涉及15個省(區、市)的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涵蓋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黃茶、再加工茶等傳統制茶技藝和徑山茶宴、趕茶場等相關習俗。浙江有6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成為重要組成部分,分別為:綠茶制作技藝(西湖龍井)、綠茶制作技藝(婺州舉巖)、綠茶制作技藝(紫筍茶制作技藝)、綠茶制作技藝(安吉白茶制作技藝),以及廟會(趕茶場)、徑山茶宴兩項民俗活動。
綠茶制作技藝(西湖龍井)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確定“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作為我國新一輪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按照規定,每個國家每2年只能單獨申報1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候選項目。文化和旅游部確定浙江省作為牽頭申報省份,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聯系相關14省,負責申報文本、圖片、視頻和社區知情同意書等材料的制作。
面對這個內容宏大,結構龐雜、內涵豐富、意義深遠的項目,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成立工作專班,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骨干力量集中攻堅,夜以繼日、全力以赴。期間,中國茶葉博物館聯合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及中國茶葉學會、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成立保護工作組,形成工作合力。
在短短的四個月里,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人員撰寫文本4萬字,修改32次;梳理各省提交的社區知情同意書216份,經6輪修改,定稿83份;拍攝并收集視頻素材3957段(總容量2159G)、圖片1828張;制作成10分鐘申報片,選定10張申報圖片;精準翻譯2萬多字的申報文本、3萬多字的知情同意書、1萬多字的輔助材料及視頻解說詞和圖片說明,最終高質量完成申報工作。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年3月31日按期將申報件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叩開了“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人類非遺大門。
此次“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入選人類非遺,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制茶、泡茶、品茶在培養人的平和包容心態、含蓄內斂品格以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傳達著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茶的飲用與分享是人們交流、溝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長者為先等與茶相關的禮俗彰顯著中國人謙、和、禮、敬的人文精神。在茶文化的帶動和促進下,我國茶產業快速發展,茶科技水平穩步提高。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在提供可持續生計、增進性別平等,以及促進農村發展、保護陸地生態系統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拓展人民群眾對茶文化、茶葉相關知識的認知,深化人民群眾對中華文明發源發展的認識,凝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認同,堅定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都有重要意義;對促進我國茶產業繁榮發展、助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廟會(趕茶場)
隨著項目入選成功的喜訊傳來,浙江作為牽頭申報省份及入選宣傳展示主會場承辦地,即日起至12月底,將在多地舉辦豐富多樣的“茶和天下 共享非遺”主題慶祝活動。12月11日上午,“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 入選人類非遺慶典活動將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當天下午,2022年“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保護高峰論壇將在浙江賓館舉行;人類非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專題展將在中國茶葉博物館正式揭幕。圍繞該遺產項目開展的茶文化體驗周和購物節活動也將在全省全面推開。杭州、湖州、金華等項目相關地將通過學術論壇、藝術節、專題展、購物展、文旅體驗、文化課等豐富多樣的互動活動和線上直播等形式走入尋常百姓視野中,讓更多人近距離了解和體驗我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深厚內涵,凝聚文化共識,堅定文化自信。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近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主會場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活動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并對東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頒牌,中堂新晉的臘風腸制作技藝項目、“百歲”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運娣正式獲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十笏園非遺空間,了解下這四項最新獲選的非遺項目吧~同時還設有拉胚成型體驗、文創手作陶藝體驗和陶印兩項非遺體驗區,旨在深入挖掘傳承濰坊陶藝文化歷史,向學員們傳授非遺知識,讓他們可以在濰坊不出遠門,親自參與制作和體驗,親身體
8月7日晚,清遠市清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變身“千年茶室”,30余名身著月白茶服的青年齊聚“滿FUN夜校”,開啟了一場解碼省級非遺筆架茶的沉浸式之旅。而“行茶十試”品飲儀式的演繹,則讓理論中的文化內涵具象化。贈送的非遺茶具禮盒,將“現場體驗